在佘山脚下的九曲创意工坊里,有一名年轻人,朋友们总是开玩笑说他很“陶”气——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一名高级陶艺师,醉心陶艺收藏和技艺传承……他就是27岁的施耀鑫。“以陶为媒,让更多人萌发探索上海历史文化底蕴和古陶文化艺术的兴趣,是我最大的心愿。”施耀鑫说。
结缘松江古陶文化
施耀鑫是青浦人,读大三时,他在景德镇偶遇九曲创意工坊创始人冬野,交流中得知,松江有深厚的古陶历史底蕴,却鲜有传承古陶文化的年轻人。后来,有志于古陶传承的施耀鑫趁假期来到九曲创意工坊,他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他心心念念的古陶,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自由的创作空间。毕业后,施耀鑫就扎根九曲创意工坊,至今已有5年。
每每有参观者来到九曲创意工坊,施耀鑫总是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工坊收藏的丰富陶品。“你拿的这块碎陶片有多年历史,是先民日常生活用具上的一部分。”当参观者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块不起眼的陶片时,一旁的施耀鑫“语出惊人”,也让参观者不禁萌发出浓厚的探究兴趣,而施耀鑫则会娓娓道来一段故事。
“陶艺师可以理解为一个与泥土交流情感,聆听它的想法然后将其化为器物的媒介。我遇到过很多泥土,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平原村遗址的泥土。”施耀鑫告诉记者,在年文化部门组织文物普查时,平原村遗址采集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年夏,在约60厘米深的地下,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盘、陶杯等。据考证,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距今约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沧海桑田,岁月无痕,古陶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的痕迹,通过对这些痕迹与特征进行解析,我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比如他们在烧陶,用陶器烧水、煮饭,让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交流,甚至忍不住热泪盈眶。”施耀鑫很感性,而这种感性也让他对古陶的观察和理解变得更为细腻。
施耀鑫告诉记者,陶片除了拥有正面纹饰的语言,还留有当时制作的手工痕迹,断层之中蕴含着陶瓷的独特生命体征,甚至还有先民留下的指纹。“指纹是陶器的身份证明,是先民的生命印记,与器物表面的纹饰语言相比,显得更为珍贵。一个指纹指向了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无数个体构建了我们绵绵不绝的文化,令人心存敬畏。”施耀鑫说。
潜心钻研古陶技艺
施耀鑫收集的古陶残片数量不少,其中数黑陶最令他痴迷。“黑陶文化源自黄河流域,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黑陶之美,是一种天然,是一种真实,是一种朴素。”谈到黑陶,施耀鑫总是充满感动,“黑陶采用轮制技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拉坯成型技法。黑陶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以前我就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样细腻的釉料和高超的技艺才能做出如此精美、薄如蝉翼的器皿?”施耀鑫说。
带着问题,施耀鑫查阅古籍,翻看地方志,从自然界中寻找相关植物配制调和釉料。他试用了不同的泥土,将它们打散至颗粒状,再进行重组,一次次尝试。“最开始别说烧釉了,就是烧坯成型都成问题。最初用了当地地表的黑土,发现这种土的熔点很低,一旦窑里温度超过℃,泥坯就被烧化了,根本成不了型。”施耀鑫回忆道,“于是我们就换土,往下挖,挖到了黄土层,但还是不行。直到有一次村里有人挖井,挖到了地下五六十米深的位置,我发现挖出的土呈现淡淡的青色,请教了我的大学老师和相关专家,得知这种土叫做‘青高泥’,是烧制陶器绝好的料子。”那一刻,施耀鑫感觉自己见到宝了,果然,用了这种土,陶器烧成了。
器型虽然有了,但难题才刚刚解决了一个。如何让成品呈现出古陶一样纯粹又天然的色泽?经过一次次探索,机缘巧合,施耀鑫竟寻到了一位通晓古陶技艺的民间烧陶工匠,虚心请教下得知,这种黑陶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并非烧制前的特殊施釉技法。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加入大量柴草,并封闭窑门与烟囱,或是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以此产生大量碳素,经过烟熏形成独特的黑陶色泽。”谈到工艺的诀窍,施耀鑫的语气中颇有几分神秘和自豪。
弘扬本土历史文化
每每用本地的泥、本地的古老技法,复刻本地的古陶作品时,施耀鑫就离他“以上海古陶文化艺术为载体,弘扬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理想又近了一步。“古陶之美折射出松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传扬古陶之美,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我的作品就要立得住,要制作出更多的精品。”施耀鑫说。
几年来,施耀鑫努力创作精品。年,他的作品《锦绣中华》获得长三角工美新境界精品展铜奖;同年,作品《立道》获得“攀登——首届工艺美术创作作品展”制作奖;年,作品《墨守中和》获得第十九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中艺杯”银奖;此外,作品《天雨流芳》被同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收藏;作品《同舟共济》被同济大学博物馆收藏并列为永久展出展品;还有多件作品被东华大学永久收录并作为教学研究资料使用。
创作精品的同时,施耀鑫也注重推广宣传本地古陶文化。年,他成为松江二中跨学科课程指导老师,推广“当四鳃鲈鱼遇见古陶”项目。“四鳃鲈鱼是松江人的舌尖记忆,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诗词名篇。它不仅名气很大,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也很绵长,而松江的古陶历史底蕴同样深厚。”施耀鑫将两者巧妙结合,他从古陶艺术视角对四鳃鲈鱼进行再创作,通过各色陶艺文创产品激发学生们探究松江四鳃鲈鱼文化的兴趣,从历史、艺术、人文等角度开展探究学习。
“两者都是松江的文化标志,但以往陶器给人的印象多是刻板的、生硬的、简单的,甚至是遥远的,但与‘四鳃鲈鱼’的结合则让陶器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趣味性,更容易让学生去了解,去触摸。而‘四鳃鲈鱼’相关的陶艺作品可以‘拿在手里把玩’,无疑更有利于四鳃鲈鱼的推广。”更令施耀鑫颇感欣慰的是,该项目让不少学生从探索研究和学习陶艺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甚至人生发展方向播下了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施耀鑫还带领学校课程小组的学生,参加了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浙江省陶艺教育联盟联合主办的长三角中小幼师生陶艺创意作品邀请展,师生作品从江浙沪皖四地师生近件(套)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了六个奖项。
除了中学,施耀鑫还带着自己设计的陶瓷课程走上东华大学的讲台,每节课都座无虚席。同时,作为上海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松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施耀鑫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在九曲创意工坊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每年组织百余场古陶艺宣讲活动,工作室还获得了上海市民文化节美丽乡村优秀项目奖。“‘守护乡村记忆,传承本土技艺’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我将一直把它做下去。”施耀鑫说。
通讯员:佘新美
编辑:毛震珑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