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不仅指时空意义上的外在特征,也代表着精神发动的文化归属,其丰厚的内蕴覆盖到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领域,成为一种蕴含多重、立体多面的语义空间。
划过千年时光,憧憬繁花似锦,寻找梦里水乡,粉墙黛瓦显秀姿,廊棚水月诗一行,江南古镇总有一份独特的气质,富而不显,贵而不炫,一拨一抚,荡气回肠,好像筝瑟悠扬的弦外之音,也能够听到古镇的前世今生和悲欢离合。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古镇的魅力来自于独特的文明足迹江南古镇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的栖息地,也是承载中华民族不同时期文明形态和历史的重要载体,江南历史的铿锵步伐都是从这里一步步走来,我们能够清晰地谛听到文明进程的跫然足音。河姆渡遗址出现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跨湖桥遗址出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广富林遗址出现在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高城墩遗址出现在江苏省江阴市石庄镇,马家浜遗址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天带桥村,良渚古城遗址出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马桥文化遗址出现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佘城遗址出现在江苏省江阴市云亭镇,茅山遗址出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钱山漾遗址出现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等等,这些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不足为怪,因为江南先民最早就是在这些地方落脚的。他们喜欢选择与水毗邻而居,只不过起初近水却不“亲水”,喜水又怕水。这是因为在原始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患完全没有抵御能力,常常会遭遇灭顶之灾,所以他们最早选址基本都是在水边的高地上,也为此后江南水乡的自然村落奠定了基调,无论是河浜型,还是湖荡型,甚至沿江型,都是针对水网环境的空间形态,陆续形成的以血缘为中心的临水居住的生活方式。现代意义上的江南古镇大概要到10世纪前的宋代,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南迁,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旺,江南出现了日常交换商品和人际社交的场所,随着这种买卖关系的日益发达,人们对这种经济方式的深度融入,江南水乡的脱胎换骨和化蛹成蝶,也随之水到渠成。许多早期的自然村落以及那些在支流水网交汇处的热络地带,因为常年货物中转与市场繁荣逐渐变成了熙熙攘攘的水乡集镇,人流、物流、信息流,波涌浪叠,层层推进,不断拍打着原初的生活堤岸,虹吸效应变得非常火爆。那种依河筑屋、以水为街与水相伴的水乡模式,也就因为人潮的涌动和集市的壮大,逐渐风生水起,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从两宋到明清,古镇建设分别经历了明代万历、嘉靖年间和清代康雍乾时期以及光绪年间三个高光时刻,如火如荼,如日中天。这些层层递进的历史过程就这样被有声有色地镌刻在岁月的风尘中,记录在历史的记忆里,文明的足迹留存在古镇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了解和探索文明的线索和端倪,这其中,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皆以有形符号和无形脉络与历史相伴相生地贯穿于水乡发展有史以来的生命历程,并将其每个值得记取的历史瞬间,铭刻和定格在江南古镇之中。
江南古镇的潜力来自于独特的文化底蕴
江南古镇作为水乡文化的名片,凝聚着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累积着共同经验的结晶、共同认可的价值和共同遵从的规范。江南古镇都是因水而成其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在这里顺理成章,“血缘宗法制度”的社会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取向等,早就作为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寄生在近在咫尺的风景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甪直的保圣寺、和光福的光福寺等就在其中,它们作为历史的宝贵遗存一直熠熠闪耀在江南古镇之中,不断演绎着可祭、可拜、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文化精神。由此可知,江南古镇的灵魂深处确实凸显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它们挟带着从远古走来的儒道佛之风,像云起云飞,如花开花落,全心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体现着伦理与物理、出世与入世、修为与作为的统一。这些注重顺天应理、合乎情理、突出心理的品质都毫无保留地传导到各种具体的文化终端上,寓目之顷,点滴之间,触手可及,常如倒啖甘蔗,令人玩味无穷。
江南古镇的给力来自于独特的风土人情
江南水乡在经历从农耕到小手工商业社会漫长的自然演进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与生活形态息息相关的民俗习惯,包括劳动生产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这些通过偶然创造、流行共享和代代传承,反复演示,不断回放,达到相邻认同,推动集体遵从,变成社会品格,塑造地域风情。比如乌镇的“香市”就与种桑养蚕息息相关。江南素有丝绸之乡的美称,丝绸的最初原料离不开种桑养蚕,种桑养蚕的好坏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和日后的生活,这也就必然成为先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为了祈求蚕桑丰收,他们每年都会在清明至谷雨农闲的时候,分别从水路、陆路纷纷赶到各大寺庙烧香拜佛。香客云集,香火缭绕,乌镇一下子就变得热闹非凡,随之而来的小吃摊、杂货摊、戏班子等也都蜂拥而至,一来二去,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每年熙熙的“香市”就变成了攘攘的“闹市”。如今的“香市”活动作为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已经把民俗、文化、娱乐、美食、体验融为一体,成为了古镇每年春游不可或缺的盛事。同里人非常重视“走三桥”,这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他们把太平、吉利、长庆三座桥看作是消灾避难、吉祥幸福的象征。无论是祝愿健康,还是生意兴隆;无论是高考中榜,还是花好月圆。这里人们都有“走三桥”的习惯,以致这个古老的民间风俗,数百年来一直被沿袭至今。
江南古镇的活力来自于独特的故事传说
当人们踏着温暖的石板路,信步于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中,仿佛走进了一部地域文化的线装书,不停地翻阅、领略并品茗着其中的微言大义。这里有许多为人们所熟悉的故事传说,也有许多人们不了解的故事传说,有的情节不一样,有的版本不一样,有的说法不一样,但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如,鄣吴的吴昌硕故事、荡口的唐伯虎故事、长泾的上官云珠故事,周庄“万三蹄”的故事、同里“姑嫂饼”的故事、锦溪陈妃的故事、南浔“百间楼”的故事,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多种多样,层出不穷,那些历史遗存、山水文化和名人故居等,都分别蕴含着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人物经历和人事记忆,这些最易触发联想的引擎,不断推动着各不相同的情节浮现在不同的想象之中!只要人们定下心来,深入下去,就会收获满满,那些藏匿时光深处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传说,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不仅让“味之者无极”,更能让“闻之者动心”。
江南古镇的引力来自于独特的慢板氛围
人类历史从蒸汽机发明以来,整个世界的发展就一直在加速度(包括陆上跑的、海里走的、空中飞的、天上行的、网上游的),这种不停的“急行军”带来了人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带来了时时箭在弦上的压迫感觉,“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出发的初衷”,于是人们就希望把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慢城”模式因此成为新兴时尚。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就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慢联授予“国际慢城”的地方。这种对慢板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将时钟拨回到过去,让人们过“博物馆中的生活”,而是希望在快慢相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找到心灵安静安稳的信赖和寄托。江南古镇的融洽氛围正中下怀,清纯绝世,宠辱不惊,未经梳洗的原汁原味,安安静静,寻寻觅觅,能够见到如此这般的人间烟火,就好像触摸到了水乡人平平常常的日子。这里的成色从容淡定、真情隽永,几乎将纯粹简单的美学贯穿于一砖一瓦、一巷一弄之中,比风花雪月质朴,比声色犬马清淡,人们融于自然审美,摆脱心灵桎梏,漂洗心绪烦躁,放飞轻松心情,确实能够在松弛舒展和自在惬意的抚慰中,回归生活的本质,品味生命的本真。
江南古镇的动力来自于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和历史进程,对一个地区人的精神气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话来说就是“集体无意识”,每个人都会在灵魂上打上“来自何处”的集体烙印。江南古镇究竟拥有怎样的精神气质?我一直在寻找,始终没答案,直到看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句话时,才豁然开朗。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水的“至柔”意味身段柔软,随类赋形,不厌其大,不拒其小;水的“至坚”意味着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无论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是“涓涓溪流、滴水穿石”,都是这种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有声誓言和有形表达!因此,“柔中有刚”成为江南古镇人水到渠成的生命结晶和返璞归真的人格原型!我们从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柳亚子,以及鲁迅、茅盾、徐志摩、金庸、吴健雄等大家风范的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坚韧的灵魂、超拔的秉性和创造的精神。从许多财富英雄敢于勇立潮头、实现华丽转身的搏击中,也同样能够看到这种性格基因的一次次灿烂裂变和闪亮出彩!元代中期沈万三抓住了江南水运之便,积极通番贸易,把周庄变为粮食、丝绸、陶瓷和手工艺品的集散地,自己也因此赢得了富可敌国的“头彩”。据说明代南京建筑三分之一城墙资金都是来自于他的囊中。清代南浔镇上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之说,他们善经营、懂管理、能持家,财富日增,富可敌国。据说“四象”(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拥有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七千万两白银)。这是一片群星灿烂的星空,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潮流,能够把荆蛮之地变成鱼米之乡,是多少代为此殚精竭虑、久久为功的结果,江南古镇人对此功不可没,无愧于胸前的历史勋章。“至柔至坚”是他们由来已久、一以贯之的精神谱系,也是他们不同凡响、殊途同归的生命底色!
震泽古镇一景
江南古镇的合力来自于同舟共济
江南古镇是长三角冲积平原带的专属文化符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拥有共同的文化标识、共通的文化根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互联互通,高质量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在即,提出要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等措施,都为江南古镇的文化保护和合作共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三省一市正全力以赴、勠力同心、优势互补、携手并进,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一体同仁的发展理念,主动整合长三角地区古镇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入发挥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着力从理念、机制、模式上破解保护、开发、运营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赋予江南古镇新的生命和活力。很有意思的是,“同舟共济”这个成语,据说就出自吴越之地,也很好地诠释了长三角地区日益加强的整合机制。江南古镇齐头并进,共同谋篇,联合布局,同气连枝,固根铸魂,围绕重点,体现亮点,展现特点,消除盲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们加大联动力度,挖掘特色资源,设计主题旅游,打造精品景区,既追求同存异,又要求异存同,既要美美与共,更要各美其美,在共同保护中开发,在共同开发中保护,形成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活休闲开敞空间,全力推进江南古镇“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和审美追求,全面建成长三角水乡古镇紧密型联合体,志同道合,一体同心,合力把江南水乡古镇打造成为最有吸引力的世界级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廊圈。
由此可见,对于江南名镇的品茗不仅在于能够看到“有尽之景”,而且在于涵泳默会中的“无穷之意”,在可言不可言之处,可解不可解之间,所唤起的也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回望和追踪文人墨客对世外田园的向往,更应该激活那些关于人、人性、情感、思绪、记忆等生生不息、常想常新的心灵塑造。
江南古镇是浑然一体的多层次结构,只有慢慢地品、细细地嚼、悠悠地品,才能由形入神、渐入佳境,触摸到它们晶莹剔透的灵魂深处。每个造访过江南名镇的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都会发现一种属于自己的心情。哪怕是一次短暂停留或瞬间领悟,都会让我们回味终生、意味无穷!
作者张永祎系文艺评论家,作家,江南文化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