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故事,见证着革命战争年代让人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传递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革命文物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新时代,很多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积极挖掘革命文化内涵,深耕红色旅游,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提质特色产业,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红色引擎”,取得实效。

日前,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涉及31个省区市个市个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评选原则是“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国家统筹、区划完整”,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为主体,统筹考虑红军长征、西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史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新疆人民的革命活动,坚持以革命史实为基础、以党史权威文献和中共党史研究最新成果为参考、以革命文物为依据,确定片区共计22个。

近日,中国文化报记者走进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部分区县,采访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的带头人,探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起来”的创新举措和亮点经验,以飨读者。

上海松江堰泾村:文旅融合下的“红村”精神焰火不熄

浦南叶榭镇堰泾村

提到上海松江革命历史,就一定要提到浦南叶榭镇堰泾村。这个不大的村落,被称为“共产党员之乡”,在革命年代,这里曾走出24位地下党员。为了留住革命年代的珍贵记忆,近来堰泾村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抢救工作,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涵养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与其他“红色基地”相比,“红村”的一大特点,在于这里既是革命先辈生活的村庄,也是他们曾经战斗的战场。堰泾村乃至叶榭镇,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迹,除了物品、文字,还包括记忆,一些先辈的后人,今天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堰泾村入选“四史”学习教育现场基地之后,一些先辈后人也成为“客串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自己的体会,这使得“红村”的红色历史更加立体丰满。

在堰泾村杨典路蒋杨路交叉路口,“红色堰泾”宣传长廊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夺目。去年,堰泾村党总支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把红色文化宣传和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打造了“红色堰泾”宣传长廊。年底,在通过史志档案查阅、走访先烈子女和知情人,并经过相关人员把关后,堰泾革命事迹完成上墙。如今,整个长廊共有八块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革命先烈当年的峥嵘岁月。

“这里是原地下党支部旧址附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廊,整体是防腐木框架结构,花坛和围墙材料主要来自二次利用的废旧砖瓦和附近村民自愿捐赠。”八一建军节来临前夕,7月31日一早,“红色堰泾”宣传长廊如往常一般,迎来了又一批参观者。驻村指导员王磊顺着纪念墙上的革命先烈照片,介绍着一段段鲜活、真实的革命故事。

王磊是上海佘山森林宾馆总经理,如今是上级组织委派的叶榭镇堰泾村驻村指导员。牵头从事堰泾村革命史料搜集整理的正是他。

一张张老照片,一块块上墙展板,以及由村干部“兼任”、有时候则由革命后人“客串”的“导游”讲解,让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们感受到这里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革命先烈们的事迹,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收获感悟。年,松江区红色文化宣讲团成立,旨在讲好松江红色故事,唤起党员干部群众对党史和乡土历史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和精神动力。而作为红色文化宣讲团之一的王磊,则顺势成为了“红色堰泾”宣传长廊的得力讲解员。

自从去年夏天驻村以来,王磊从镇相关部门和村委干部手中接过了这一工作。一年来,他到处寻访革命先辈的后人和知情人士,翻阅史料,整理多达十几万字的相关资料。除了在“红色长廊”展示的内容外,更多文字图片还被制作成幻灯片,在堰泾村村部播放。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王磊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换来的。堰泾记录着一段段革命先烈的故事,而他们的精神也将一直激励和引导着堰泾儿女。”

红色故事属于过去,革命精神却在生生不息,这也进一步坚定了堰泾村继续挖掘红色文化的步伐。为了做好红色堰泾的宣传工作,叶榭镇党委还牵头开办三次红色文化集体研讨会,专家、学者、地下党子女汇聚一堂,为推动红色文化挖掘打下基础。在叶榭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区域首本地下党传记书籍《红色堰泾》已经筹备多时,采访地下党子女和知情人十余位,预计于年底前正式面世。如今,堰泾村入选“四史”学习教育现场基地,一些革命先辈的后人也纷纷加入“讲解员”队列,讲述着这里留下的红色记忆,弘扬着“红村”的革命基因。

为了让红色资源更好地活起来,堰泾村也在红色旅游上展开了更多的探索。曾经从事过旅游相关行业的王磊深知,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来发展当地的旅游,不仅能带动堰泾的经济发展,更能推动堰泾的红色基因的弘扬与传承。于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磊与其团队着手打造“红色堰泾+乡村旅游”,在堰泾开发区域首条红色旅游路线。目前,堰泾村红色旅游路线已初步形成。

“这是一条通过一公里徒步把堰泾村村委会、红色堰泾长廊、幸福老人村串联在一起,涵盖从春耕到秋收等多种内容的浦南红色旅游路线。”王磊介绍,该路线主要针对团队成员和家庭亲子,通过乡村旅游的体验活动,传播本地的红色文化。

“今年春天的春耕体验活动,插秧摸鱼一应俱全;而去年,我们推出的是秋收体验活动,包含了割稻子、扎草人等。”王磊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红色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红村’的一大特点,在于这里既是革命先辈生活的村庄,也是他们曾经战斗的战场。而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提供体验活动,也不是说教式的宣传红色文化,而是在一场场活动的举办的过程中,穿插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让红色堰泾革命故事越传越广。”

“目前,我们周末会推出亲子乡村体验活动,每个季度约十几次活动,每次大约可接待一千多名游客参与。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开发的一年里,就为村里带来了二十多万的经济效益,当地的红色故事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所熟知。此外,我们还和村党总支、老人村结对共建单位20家,去年以来,开展了千余次志愿活动。而作为四史教育基地,仅一个多月来,我们接待了团队52个,约人次。”王磊如是说。

令王磊自豪的是,“红色堰泾+乡村旅游”品牌活动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不少家庭来了之后感触很深,更有家庭在参与春天系列活动后,表示秋天还要来带回收获的硕果。”

除了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外,堰泾村还推出了“红色堰泾+农业推广”,培育松江首款大米文创党建伴手礼。堰泾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叶榭镇“1+6”乡村振兴党建示范链上的党建资源优势,与叶榭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和堰泾长者照护之家党支部开展三方党建结对,打破传统合作模式,发挥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效应,为农场主提供市场推广、资金帮扶、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把家绿和幸福老人村品牌整合在一起,把优质松江大米和社会公益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党支部+合作社+社会组织+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相比以往的大米“粗卖”,如今大米文创党建伴手礼品质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年的微孝家宴上,在多位老人的现场见证下,松江首款党建文创伴手礼——“家绿幸福米”正式面世,售价为十元每斤。

(图片由蚂蚁亲子提供)

记者:黄艺芹

文字统筹/排版:韩洁

责编:李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