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冬暖上海有腔调
入了冬,
手脚在渐起的寒风里,
愈发不喜动弹。
嘴巴却是开始了对各式吃食的强烈渴求,
似是这一次次入口的暖热,
可以唤醒手脚往日的活力。
谁曾想暖了身子,
也养了冬日里的散漫,
吃饱喝足,
往沙发上懒洋洋的一躺,
乐得自在,
也就不怪每逢入冬胖三斤,
毕竟沙发赘肉一家亲。
下沙烧麦一年只卖冬天这几个月,
还未出笼店门口便是大排长龙,
是只有下沙烧麦才有的魅力。
下沙烧卖的开卖,
意味着上海冬天的来临。
时令的冬笋和鲜肉剁碎,
在咬劲十足的面皮下交融,
在掀开蒸笼的那一刻,
一个个烧麦,
馅儿多得会从口子上冒出来,
汤水一口都包不住,
一口咬下去,
汤汁四溢,
满口生香。
正常的冬笋下沙烧卖都是在每年12月1日上市,
市区也有多家店铺打出下沙烧卖的招牌。
但从口碑来看,
被推崇的基本上多在郊区。
肠肺汤上海的内脏饮食文化,
算得上是拔尖的,
鱼内脏炖秃肺汤,
鸡内脏炒什件,
猪内脏更了不得,
肝腰肠肚皆能入菜。
尤其是那一碗肠肺汤。
在锅里滚得汤色雪白,
光是那一阵鲜香,
就能惹死人。
肠肺汤一上桌,
只需撒一把葱花,
就能一口接一口地喝,
味浓汤醇,
没一点儿腥味。
加上些胡椒粉,
一碗下肚,
鼻尖额头满是细密的汗珠,
畅快的很。
南风肉冬天的风,
比人更明白肉的需求。
在江南湿润的冬天被风干的腊肉,
在上海,
有了个雅致的名字叫“南风肉”,
似是冷风在美味前都变得温柔。
这冬做夏吃的南风肉,
一度在上海风靡,
弄上点南风肉,
蒸娃娃菜、毛豆子,
油锅都不用开,
却馋了上海宁不知道多少个春夏秋冬。
四鳃鲈年以前,
松江水下石缝瓦底猛吃快长的四鳃鲈。
是老一辈人眼里的一大珍馐
别看它个头小且产量不多,
但肉质细嫩、口感鲜美,
肉嫩而肥、鲜而无腥,
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
过去四鳃鲈鱼是大自然的馈赠,
但种种原因导致其产量锐减,
年后几近绝迹。
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
年四鳃鲈人工繁殖成功,
并被获批“游”上餐桌。
松江区有四鳃鲈特许销售地,
在佘山森林宾馆、世茂佘山艾美酒店、新晖大酒店等地,
还能尝着这一口记忆里的味道。
烘山芋上海宁喜欢把“烤红薯”叫做“烘山芋”,
它可谓是冬季最受欢迎的零食之一,
没有烘山芋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每到秋冬季,
街头小巷一家家烘山芋的小摊就出现了。
隔着老远就能闻见红薯的香气。
在冬天下班的路上,
买上一个,
不仅能暖暖手。
还能填满空空的肠胃,
大口嚼着那一团带着芬芳的甘甜,
就算是烫到咧着嘴直呼气,
也是要吃完这一口冬天的暖热。
汤团寒冷的冬天里,
上海宁执念最深的,
莫过于一碗热气腾腾的团子。
汤团分甜咸,
咸的里面是鲜肉汤圆,
甜的里面一般是芝麻口味,
热腾腾端上来,
咬开一口汁水四溢。
上海人吃汤圆有自己的脾气,
速冻是肯定看不上的,
自己动手做又嫌麻烦,
于是一门心思认准老牌子,
于是会经常看到一些老字号点心店大排长龙,
就只为了一饱口福,
等这一份汤团。
全家福什锦砂锅什锦砂锅也叫做全家福,
算是冬天里比较讨口彩的一道菜。
用各种荤蔬食材加上高汤一锅炖煮。
口味多样,
营养丰富。
象征团圆多福,
合家美满。
一锅全家福上桌,
暖锅咕咚咕咚冒着泡儿。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砂锅,
这种氛围总能勾起上海小囡儿时的温暖记忆,
暖口暖胃更暖心。
蛋饺冬天里一定要吃上海蛋饺,
一个个金黄饱满像极了金元宝!
做好的蛋饺光是就着清汤,
就能熬出一大碗下饭的蛋饺汤!
吃一碗清淡鲜美的蛋饺汤,
咬一口皮薄肉多的蛋饺,
肉汁四溢,
绝对是上海冬天不能错过的味蕾享受。
要是再加上点香干提味,
撒点油面筋点缀,
那更是最好不过的了。
光就这些吃食,
那扑面而来的暖热香气,
就算是再怕长胖的人,
怕是也拒绝不了,
这种由舌尖直抵肠胃的幸福感。
原标题:《冬日暖食:上海人的冬天该吃些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