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大家科普了一座中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旧上海市立图书馆。

今天,宝哥哥要带大家认识的是一座上海的教堂——鸿德堂。

上海鸿德堂

怎么样?是不是大开眼界,这还是我认识的上海吗?怎么既不是哥特式,又不是巴洛克式,甚至都不算拜占庭式?

这栋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建筑,是一座具有中国殿宇特色的基督教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59号,为了纪念费启鸿对中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而得名为“鸿德堂”。

人们印象中的上海建筑多是外滩建筑群、老洋房、石库门……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是中国建造教堂最多的城市,教会鼎盛时期曾经拥有所教堂,这个数量不仅在中国,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

董家渡天主教堂沐恩堂佘山天主教堂

虽然上海只有四百多年的短暂建筑历史,但这些教堂建筑却曾经是近代上海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作为传播思想的建筑,教堂可以称得上是上海建筑的灵魂。

在这批“灵魂”建筑里,鸿德堂则是“有思想的”代表。

鸿德堂

鸿德堂建于年,是国内当时唯一带檐的中式教堂,教堂顶层为楼阁式的方形钟楼,覆盖重檐四方攒尖大屋顶。

教堂主体建筑为坐南朝北两层楼,因为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故外观看起来像三层楼,建筑面积达多平方米,这种中厅高出两廊的设计,是典型的巴西利卡式建筑风格。

巴西利卡式教堂示意图

巴西利卡式建筑,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大厅分为几个长条空间,中厅比较宽,且比侧廊高很多,以便利用高度差在两侧开高窗。

这种建筑容量大,结构简单,拱券、穹顶结构,后来成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对鸿德堂而言,也是中国传统小体量建筑适应西式宗教空间的一次成功尝试。

鸿德堂斗拱与彩画

屋顶与墙体有斗拱相接,气势恢宏,檐下绘重彩画,青砖青瓦,并,檐下绘彩画,门口还有两个中国传统特色的石狮子。

鸿德堂门口的小石狮子

屋外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柱,是效仿中国传统寺庙涂成暗红色,却又以双柱形式出现。

鸿德堂的双柱

双柱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常用的夸张立面尺度的手法。将中国的立柱样式和色彩,与西方建筑立柱的尺度糅合在一起,是建筑构件上的中西融合。

从内景可以看出,中厅只有两层,两侧是罗马双柱构成拱形走廊,形成一种券与柱结合极富欣赏性的装饰性柱式。

鸿德堂正面

门窗洞口一部分也采用半圆券,以及色彩斑斓的西式彩色玻璃窗。

教堂中常见的彩色玻璃窗,其作用主要是渲染神学的意境,并普及神学。

有人相信从彩色玻璃窗照射到唱诗班的光是一种神光,于是自中世纪以来,不论罗马式和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怎么变,不变的是对光线的强调,这是美学与神学统一的体现。

鸿德堂彩色玻璃窗

为什么在上海近代百年历史长河中,会有鸿德堂这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的教堂?

鸿德堂筹建的20世纪初,彼时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类似“五四”的爱国运动频发,中国的基督教界也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本色运动,本色运动的内容之一,就是倡导基督教建筑中国化。

本色运动基督教会中国化(本土化)运动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大多是“外派”,随着在华传教士势力和中国基督教的成长,中国基督教迫切要求摆脱差会的控制,建立独立的教会系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少教堂的设计一改常用的西式风格,而使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

在筹建上海鸿德堂时,为了真正地做到教堂本土化,设计工作没有交给教会的外国神职人员,而是请来了中国本土建筑师杨锡镠,从他绘制的渲染图可见,教堂外观为中式建筑风格,黄墙、红柱、青瓦,三色浑然一体。

建筑师杨锡镠创作的鸿德堂渲染图

除了有教会运动的推波助澜外,中国宫殿式教堂其实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

教堂建筑在近代上海的地域性演进过程中,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与本土建筑样式的融合,中国风教堂有利于消除部分国人心目中的“洋教”形象;与此同时,大批留学的中国建筑师回国,在建筑领域中提出“建筑民族化”。

其结果是,鸿德堂以最大胆的方式选择了传统的中国殿宇式建筑样式,成为中西融合的探索典型。

鸿德堂夜景

在当时,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鸿德堂中西杂糅的教堂建筑风格也是极为罕见的,很快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轶事,鸿德堂的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掀起了上海周边地区教堂的效仿潮。

受不少抗战影视剧的影响,我们一直以为日寇不敢侵犯教堂,因为当时的教堂基本上都是西方国家建立的。

像鸿德堂这样极具中国特色的教堂,似乎让日寇更容易找到侵犯的借口。年,教堂主持蒋牧师一家(除一名小女儿在别处而幸免)全遭日军惨杀,教堂也被日寇占用,直到事变平息后才复堂。

鸿德堂老照片

更神奇的是,沪战停止后,修复鸿德堂底层小学时,有一工人在屋顶发现一个未爆发的炸弹,重约二百磅,假设这个炸弹于飞机上投下时爆炸,那雄伟的鸿德堂大概早就化为灰烬,小学校长称这是“上主的庇佑”。

在今天,我们再看鸿德堂,除了感慨它独特的建筑样式,又是上海近代建筑难得一见的典型外,也应该看到它在上海中西文化融合进程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