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安装淋浴座椅、防摔扶手、加热马桶盖……近日,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面向辖区全体老年人启动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根据老人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居住环境,“一户一案”进行改造,大大方便了老人们的日常起居。
近年来,松江老龄化程度加快,每10名松江居民中就有3名是60岁及以上老人。松江自年成为民政部第一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以来,一直坚持“”格局,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深度融合,即90%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围绕“充分、优质、均衡”三个核心理念,松江从养老设施供给、供需对接、服务质量、市场服务等方面着力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完善养老设施供给奠定社区养老基础
“我腿脚不便,平时洗澡总要人搀扶着,现在有了淋浴座椅、防摔扶手,方便多了。”中山街道蓝天四村居民沈大爷说。实际上,作为试点,这两年九亭镇和岳阳街道已有多户家庭完成改造。“看起来是小改造,但非常实用,提高了我们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九亭镇居民乐幼妹赞不绝口。
小小的防摔扶手,折射着松江为老服务的大情怀。而从大处着眼,松江投资4.8亿余元完成了松江社会福利院改扩建。改扩建后的松江社会福利院是全市规模较大的区级养老机构之一,设置床位0张,包括养老床位、护理床位、失能床位和失智床位,满足多元的养老需求。同时,医院功能,让老人们住在养老机医院的医疗服务。
“十三五”期间,松江按照人口比例新建、改建养老床位共14处。截至年10月底,全区养老床位共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超过40张。在社区,围绕15分钟生活圈,松江重点打造了一批与老年人“养、食、居”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目前,全区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9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5个、老年人助餐点83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个、社区睦邻点个,为社区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建设互助养老点位
农村空巢老人多、独居老人多,养老服务设施和能力相对不足,农村养老曾是一个老大难。为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幸福老人村”“幸福老人家”模式出现了,并逐渐成为了农村养老的亮点。
年2月,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村民蒋秋艳利用闲置农宅,借助农村公益养老项目,成立了一个“农村互助养老社区”——幸福老人村。在幸福老人村,老人们邻里为伴,闲时打理门前的菜园,不少护理员也是本村的,老人们依旧可以生活在“熟人社会”;同时,幸福老人村经常开展剪纸、画画等活动,以及助餐、日间照料等服务,让老人们生活更方便舒适。
随着松江探索推广“幸福老人村”模式,泖港镇黄桥村幸福老人村2.0版上线,建设标准和理念更新,适老化、专业化品质有了大幅提升。黄桥村选择了公建民营管理方式,建设主体为镇政府、村委会、集体资产,养老设施的新建、改造、租赁、置换统一由属地政府操作,运营主体则是拥有养老机构运营经验、居家养老服务经验的社会组织或企业。
松江还不断推广农村地区示范睦邻点“幸福老人家”建设,利用老人的房屋和民办老年活动室,建成集灶头间、客堂间、吃饭间、卫生间、书房间为一体的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点。目前,全区已建成幸福老人家45个,形成以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村委负责、老人自愿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养老常态化发展。
创新养老服务项目满足老人特殊需求
“父亲佩戴着AI血压计,可以将他的血压等健康数据实时发送到我手机上,解除了我长期以来的担忧。”陆昌明老人的女儿说。这得益于松江区推出的“幸福久久”为老服务,这是一个政府买单、委托第三方开展的智慧养老项目,老人们佩戴的仪器,除了实时上传身体数据外,还可以提供紧急情况一键呼叫、防走失等多样化功能。项目自年推出以来,深受市民好评,进一步巩固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地位。
这只是松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居家养老,松江不断完善供需对接体系,开展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老吾老”计划、“老伙伴”计划等,帮助老人及家属提升照护能力。比如在“老伙伴”计划中,低龄老人志愿者为高医院配药等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松江还有序推进上门助浴、关爱帕金森患者、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等创新项目,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
松江还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内,医疗机构设置全覆盖。比如,医院合作,在松江社会福利院分院等4家养老机构开展“医院+养老院”建设,这是全市唯一的试点项目。此外,松江还不断加大认知症床位建设,在区社会福利院认知症照护标准化试点的基础上,设立上海市首个认知症照护基地,在佘山敬老院、泗泾国松康养养护院等养老机构内,共设置认知症床位张。(符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