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根据年制订的《—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要求,结合年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的工作,于年3月后陆续建设了昆明、成都、兰州、南京、佘山、大连等国家基准台和海拉尔、天水、南昌、桂林、红山、合肥、洛阳等国家基本台,为我国的震级测定工作打下了基础。
震级标度的引进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鉴于我国地震台上安装的并非是与里克特地方性震级ML对应的伍德-安德森短周期地震仪器,因此不能原封不动地将地方性震级ML照搬至我国。
年,李善邦根据我国使用的短周期仪器和中长周期仪器的特性,将里克特在美国南加州建立的地方性震级标度ML引进到中国,建立了我国地方性震级ML标度,用于测定km以内浅源地震的大小,但无法测定远震的大小。
年,郭履灿先生根据古登堡提出的面波震级标度,利用—年北京地震台和国外6个地震台记录的个地震资料,提出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MS计算公式。
年1月后,我国的地震报告开始采用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公式。
年以后,我国长周期地震台网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仪器的参数与美国的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长周期仪器(LP)保持一致。
年,陈培善先生提出了选用垂直向瑞利面波的最大振幅和周期测定MS7的方法,使得我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7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MSZ一致,没有系统差。为便于比较,在地震观测报告中除了给出MS以外,也给出MS7。
年,刘瑞丰根据IASPEI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提出了用速度平坦型数字地震资料测定面波震级的方法,并使用全球地震台网(GSN)的资料,测定了一些6.1~6.7级地震的面波震级,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周期地震仪
国家标准的建立与发展
震级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是我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基础,不仅要考虑地震台网在震级测定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也要考虑到科学研究、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评估和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应用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完成了两代震级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1.年的国家标准
为了规范震级的社会应用,年在许绍燮院士的带领下,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编制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面波震级MS的测定方法,并制定了震级在地震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地震预报发布、防震减灾、地震震级认定等方面的使用规定。
震级国家标准的颁布,使全社会统一了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对推进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年的国家标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年5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年第11号”公告,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
同年的国家标准相比,年的新标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测定方法更科学新标准充分汲取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IASPEI震级标准》相衔接,规定了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矩震级Mw6种震级的测定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优势,震级的测定方法更科学。(2)测定结果更准确新标准将矩震级Mw、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作为地震台网重点测定的震级。其中,矩震级因其能够避免“震级饱和”现象,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震台网和地震机构优先使用的震级。(3)测定速度更快捷在新的震级标准中,mB(BB)与MS(BB)都是宽频带震级,在原始速度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不需要进行滤波、仿真等处理,便于计算机自动测定,能够在地震速报中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地震应急的需求。(4)发布规则更合理新标准将矩震级Mw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这样就与国际主要地震机构发布的震级相一致。对于不能及时测定矩震级Mw的地震,新标准采用了“震级优选”方法确定对外发布的震级,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地震参数快速向社会发布,以满足地震应急、地震预报和新闻报道等实际需求。
资料参考:《震级测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刘瑞丰。
来源:济震微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