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的富人区,不得不提一下古北。
上海新开发的豪宅板块很多,不过大部分都是新上海人率先涌入,本地人起先并不看好。
只有古北,在开发之初就高高在上,大部分故土情节严重的老上海人也不得不承认这里是真的好。
然而进入年后,古北的优势开始下滑,价格涨幅一直跑输大盘。
以至于不断有人看空古北,认为这里正在被抛弃的过程中,早点脱手才是王道。
甚至有人悲观的认为几十年后古北的地位跟现在的曹杨新村差不多——新的产品层出不穷,古北的豪宅以后就是老破大。
难道社区老了就一定会被抛弃吗?
01
古北出道就征服了上海,很大程度是因为实在是太贵了。
年前后古北宝石公寓对内要价元人民币,对外要价美金;到年是更是猛涨至美元,当时市区房价仅-元左右。
进入新世纪外销公寓不再被迷恋,古北价格涨幅放缓,不过仍然领跑长宁。
年时,中山公园凯欣豪园要价0元左右,内环外的古北国际广场高达元。
与法租界的情怀、黄浦江畔的虚荣不同,当时古北价格被推高是实打实的——这里就值这么多钱。
众所周知,古北的兴起源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第一个开发区。
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批外资企业基本坐落于此,尤其以日韩为主。在陆家嘴还是一片滩涂之时,这里就出现了许多纳税亿元楼。
为了给这些远赴中国支援建设的国际友人提供配套住宅,为了避免市区的老房子给国际友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年开始就选中了西郊这片空地打造全新的居住社区。
直到95年已经建成6层公寓15幢,高层公寓21幢,建筑面积高达62万平方米,另有公建配套0.8万平方米。
这就是古北一期的雏形。
网上有种说法是古北的外籍居民是国际务工人员,好像是国内混不下去才到中国开辟市场。
其实一点都不准确,住在古北的大部分都是外企高管,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在国外也是高阶。
收入稍差的国际务工人员大部分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龙柏、金汇。
古北的外籍人士收入水平之高,迅速就将古北的消费推到上海最高以至于全国最高。
以至于年,钻石公寓二室一厅月租金美元以上,而附近的罗马花园、广场大厦二室一厅月租金更是高达美元。
黄金城道的商铺业态、私人诊所的医疗水平、国际学校的学费水平都远超上海市区。
以至于古北家乐福成为上海最高端的家乐福,市区居民为改善生活都要来这里购物。当然消费水平也是市区的两倍以上。
没办法,当时上海刚开放不久,外来人口流入不多,经济发展远不如现在有活力。
可以说当时古北与市区的差距不是区域差距,而是国外发达经济体与上海消费水平的差距。
当时甚至有种说法是:“要出国旅游,不如先到古北去看看”
所以当时古北的贵,是最高端的消费阶层、最高端资源在这里集中才推上去的。
享受着大陆最高水准的生活,自然价格就推到上海最高之一。
当然里面也夹杂了一些那个时代对外国人的仰视情节,总觉得外国的就是最好的。
而且虽然现在来看古北一期设计上有诸多弊端,在许多市民还住倒马桶里弄的年代,外销公寓绝对是让人羡慕的高级住宅。
巴黎花园小区环境
巴黎花园等标志性小区即使现在去看,品质也超过不少15年房龄的普通商品房。
不过进入年后,古北的优势就开始下滑。
02
后来两把刀子捅向了古北。
伤害最深的是浦东的开发。年开始,大量外资企业落户浦东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区域,这片原本只占GDP7%的区域直至今日已经超过30%。
随着外资一起转移到浦东的还有大量欧美籍高管,催生了碧云等第二代国际社区。
古北只剩下日韩台企业撑起门面,相对优势不断缩水。
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上海市整体经济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
民营经济崛起后外资企业也不再高高在上。十五年前外企白领就能拿到1万以上月薪,在当时绝对是高薪阶层。现在大量外企白领月薪仍然停留在1万多,被国内金融、互联网等从业人员迅速超越。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水平的拉平。
古北家乐福、高岛屋生鲜超市的高档商品在市区也能找得到,国际学校已经遍地开花,全市医疗水平也有长足的进步。
高岛屋生鲜超市的商品
在市民都见过世面后,古北自然不再高高在上。
同时,年古北二期基本开发完毕,但是其他区域豪宅概念才刚开始出现。为了配合营销,富人区的概念层出不穷。
陆家嘴滨江、黄浦滨江轮流登顶房价之颠,法租界兴建的高级住宅也频频打破价格上限,佘山、美兰湖、西郊、东郊别墅区不断出现“亚洲十大豪宅”标杆。
在开发商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在古北居住水平不再俯视全市的背景下,能留在古北的“富人”越来越少。
甚至陷入了灵魂拷问:
这样一个新兴的涉外居住区,没有任何文化底蕴可以挖掘,又没有黄浦江、佘山、美兰湖这样稀缺的生态景观资源,凭什么保持富人区的地位?
03
不过至少目前古北依旧是价格高地。
内中环间有大量新型的高端社区,目前大宁、长风单价总价都低于古北二期。
前滩凭借学区概念单价很高,总价区域依旧不如古北;碧云有大量大面积别墅拉高总价,单价却又低于古北。
能达到古北这个水平的,目前只有徐汇滨江了。不过徐汇滨江核心区就尚海湾、绿地海珀旭晖、保利西岸、中信君廷名邸等几个小区,体量上与古北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尤其是古北二期,核心小区入手门槛两房万、三房万,依旧不是普通中产可以够得到的。
房龄已经15年左右还能保持住这个价格水平,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整体开发带来的居住氛围。
尤其是黄金城道两侧,十余个同房龄、同价位小区汇集的强大购买力在上海依旧排在前列。
另一方面,古北以高层高级公寓为主,形成了一定的居住密度。后期开发的碧云虽然定位够高,但是居住密度降低后商业氛围难以形成。
虽说规划了一条红枫路商业街,购买力的分散导致了商业发展的迟缓。
在这个维度看,后续开发的众多高端社区,没有一个能够达到古北的层级。
陆家嘴滨江、法租界等核心区,商业相当发达,不过人流过大影响了居住体验。汤臣一品、中粮海景壹号江景壮观,不过大的落地窗带来的困扰就是:不知道是你在家里看游客还是游客在江边看你们?
而佘山、碧云这样的别墅区刚好相反,人流又少的过分。环二多次遇到佘山别墅业主,大部分人的反馈是:这里适合白天住,安静;不适合晚上住,太安静了,一个人在小区里有点怕。
不排除极其重视隐私、偏重田园风情的客群能接受这种安静,入住率已经说明了这个群体的体量。
能够做到不过分热闹又不过分安静的,目前只有古北了。
这里有黄金城道提供基础的生活配套、高岛屋虽然不像市区一样热闹但是业态较高契合居民消费。
只有一家瑞金分院、没有电影院、没有各种小吃、没有海底捞,所以不会有大量外来人口,也不适合刚需客群居住。
不过随着古北名声越来越响,一到落叶季,黄金城道还是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
04
统一的社区规划、大量的同等阶层居民、高水准的消费水平是古北仍旧可以跻身富人区的底气。
这个核心优势中短期内不会被取代。
而且随着板块的逐渐固化,新的富人区出现相当困难,上海将长期保持现有的板块格局。
没有了大量开发商的炒作后,居住本身的价值将重新被发现,一些靠营销溢价靠炒作撑着价格的区域会被打回原形。
市场对古北的另一个担心来自不断老去的社区——买新不买旧是市场规律,古北没有新的地块可供开发,衰老之后居民自然流出。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认知,将房龄老与品质差画上了等号。
年2月份之前的小区确实与之后开发的商品房有质的区别,毕竟建筑质量规范都做了改版。
但是古北这样的外销公寓或者年后的产品,与当今的新房相比差距并不大。
老不是原罪,汤臣一品房龄也有十几年了,从没人说是老破大。
而且房地产市场已经过了黄金时期,短期内不会有新的设计理念、产品工艺诞生,相反装配式住宅大行其道施工质量上出现倒退、新房限价背景下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君不见中海紫御豪庭外立面脱落、前滩豪宅也陷入维权。
所以至少古北二期的七个小区中期内不会面临房龄问题,何况六七个人车分流高品质社区、沿街配套丰富定位又高、街道绿化优质的片区短期根本不可能复制。
古北的街道
而且前滩开发完毕后中环内不会再有大面积地块,郊区开发的社区交通上短板明显——延安高架+地铁10、15号线这样的配置很是稀缺。
更不用说漕河泾+徐家汇+中山公园提供的购买力。
而且大古北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闵行金虹桥提供了大片土地后,围绕古北开发了一系列高端产品,板块内活力得以保持。
同时,造成古北这15年跑输大盘的两把刀子也已经消失,古北已经与整体市场同呼吸共命运,凭借着优质的社区环境会再次获得部分客群青睐。
也许现在已经到谷底。
不过长期来看古北是存在上限的,这个灵魂拷问前面也提到过。
目前上海的房价上限大致是12万,突破这个天花板一定需要给出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目前能找到的营销逻辑其一是法租界的文化沉淀,其二就是黄浦江这条黄金纽带。
说白了还是虚的概念。
社区环境、居住舒适度是需要的,目前看起来还是苍白无力,可能花万溢价买一处江景更重要一些吧。
不过我们为什么要考虑长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