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记者王琛

“佘山不足百米,人生不足百年/佘山之巅,百年是用不够的蹒跚/我想你,百年山之巅/回首一瞬间……”原创民谣《山之巅》在西佘山唱响,朗诵爱好者们与艺术家一起在广富林遗址、浦江之首、佘山之巅等松江标志性景点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沁园春.雪》等名篇。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十五届上海朗诵艺术节于11月13日至14日在松江拉开帷幕,系列活动“文化和旅游,精神与地理”——名家面对面论坛也在钟书阁泰晤士店同期举行。开幕文艺演出将于11月18日在上海数字文化馆、Bilibili、腾讯视频等平台云上播出。

演出通过“百年荣光风华正茂”“上海之根人文松江”“科创高地枢纽新城”三个篇章,在祖国、故土、新城三个情境之下,朗诵者们用不同的作品深情作答,对祖国、对故土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表白”。

深入寻找文化符号,构建松江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朗诵艺术节系列活动“文化和旅游,精神与地理”——名家面对面论坛于11月13日在钟书阁泰晤士店举行。

疫情原因,活动仅邀请了上海著名学者、诗人、朗诵艺术家参与线下活动。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缪克构,著名诗人、上海大学教授张烨,上海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副主编杨绣丽,著名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钱文亮等参加了论坛。

年轻诗人徐萧是来自东北的新上海人,他表示在上海,自己是先知道华亭诗社,后了解松江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物产总是渗入到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一座城市不管规模大小,繁荣程度如何,如果有了诗歌和文化的加持,它的独特魅力就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论坛上还发布了名家及华亭诗社的诗人们创作的诗集《这土地》,诗人张烨说,不同土地产生不同的文化,这块土地给我们灵感,这块土地给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炙热的情感。“这土地,那里有最深的凝望,一眼春江花月,一眼柔情万卷。”(诗人古铜《这土地》)

杨绣丽表示,寻根就是在寻找自我,从寻根文学中产生乡土文学,在故土中发现自己的东西,本土文学的民族性在什么地方?就在这土地里。

缪克构认为,“文化与旅游,精神与地理”这个研讨主题很有意义,反映了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文化的旅游极大促进诗人精神地理或者说是地域性写作的美学建构,而精神与地理的完美融合,又很好地提升某一地区文化与旅游的品位。前者为生命提供了无限的诗意,后者让生命具有了可以抗衡时间的易逝、空间的苍茫,从而赋予生命以尊严。

打造诗歌文化名片,实现旅游与诗意、精神与地理的融合

明末清初的云间诗派在词坛轰动一时,如今城市化进程中也成长起来了如“华亭诗社”等许多松江当代诗歌群体。

以江南为背景的诗歌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发,文化精神如纽带一般紧紧将古词今诗联结在一起,江南诗歌在这里寻找到了新的归属,也正造就着一个新的天地。

华亭诗社社长漫尘介绍,华亭诗社不断捕捉展现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符号,松江的新浜荷花、华亭鹤、云间鹿,人物方面捕捉挖掘董其昌、陈继儒等名人,开展了很多主题创作活动和采风活动,用诗歌全方位立体地展现松江地理文化的内在魅力。

缪克构对华亭诗社诗人们的创作给予了赞赏和肯定。他说,经过长期的辛勤耕耘,华亭诗社的诗人们有了高度自觉的创作意识,诗歌有独特的辨识度,在全国都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他希望诗人们要有信心,在这个时代,以更加成熟的创作,让诗歌复兴到顶梁的高度。

论坛结束后还举行了“佘山境界”朗诵会,并且发布展示原创设计的一批佘山文创产品,如带有徐霞客元素的蜡染方巾、水墨团扇等,通过市场化试水,带动并充分激活佘山IP价值,为后续主题文创的品牌化、市场化运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寻求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

上海朗诵艺术节是松江区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项目,从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参与群众15万人次。朗诵艺术节催生了一批原创的文学作品,出版诗集50余部,发掘了一批文学和朗诵类百姓明星,培育了华亭诗社、松江区朗诵艺术沙龙等文化团队。

主办方希望通过上海朗诵艺术节等有影响力的活动,进一步推动松江文化内涵的挖掘、推动诗歌、朗诵等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在疫情之下,为无法远行的上海人,营造更具诗意的文化和旅游的目的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