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一位从77岁开始学画的“摩西奶奶”,后来,本是一名农妇的她与她的画作一起闻名全球,她的名言“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激励着无数人。在佘山镇新宅村,就有这样一群老人。春寒料峭,一个周日的午后,记者走进位于新宅村村委会二楼的书画室。四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大大小小几张桌子上摊着笔墨纸砚,书画爱好者们各寻一块空间,端坐桌前,沉醉于书画世界。偶然得之的灵感从笔尖倾泻出来,每有得意之笔,则忍不住要互相欣赏品评一番。环顾四周,白墙被整齐悬挂的作品装饰,隽秀的小楷、洒脱的行书,还有花鸟虫鱼跃然纸上。这些作品都是村里的书画爱好者们创作的,而他们都是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大多从古稀之年才开始自学书画。年村里建起书画室后,大家就在此以书会友、以画寄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幸福晚年里追寻着“诗与远方”。

花甲古稀始习字

书画室进门右手边有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桌上铺了毛毡,毛毡上是一张打好格子的纸,再上面则是一张白色微透的宣纸。一位皮肤黝黑,头顶黑色皮帽的老人正伏案练字。粗糙的手指稳稳握着笔杆,一边琢磨字帖,一边专注临摹,认真的劲头好似一名小学生。这位老人名叫王全忠,看着像是六十多岁,实则已有81岁高龄。每天早上7点多,他都会准时来书画室练字,风雨无阻。“学书法让我年轻20岁!”性格爽朗,声音洪亮,王全忠普通话标准,他的口中不仅有历史典故、唐诗宋词,有时还会蹦出英文单词。很难想象,眼前写得一手好字、出口成章的王全忠其实只读过六年书,大半辈子都跟土地庄稼打交道,65岁时才得以与书法结缘。“是书法改变了我的后半生。”他笑着说。65岁时,王全忠在青浦教师进修学院做保安。工作中接触到的老师,成了他羡慕的对象,随后,在老师们的建议下,他从最基本的写字说话开始,学写毛笔字、粉笔字、铅笔字,学讲标准普通话。此后,不善言谈的他变得开朗健谈,书法也成为他坚持至今的爱好。年,听说村里有了书画室,王全忠开心得不得了。“以前自己一个人写,书画室搭建了平台,大家时常探讨,让我有很大进步,还喜欢上了历史。”王全忠说,自己买的字帖很多,赵孟頫、文徵明、柳公权、颜真卿……每每从字帖中“结识”一位书法家,他必定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行书、楷书都学,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不参赛、不求奖,就是图个乐呵。”王全忠笑着说,每每挥毫泼墨,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快乐和享受,也因为书法学习,让他保持耳聪目明,身心舒畅。他还变成了儿孙眼中“有趣的爷爷”,今年9岁的重孙女,在王全忠的影响下很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周末闲暇时,老少二人时常切磋一番。有时候,王全忠也喜欢临摹一些古诗词,因此掌握了不少唐诗宋词,遇到中意的,就反复背诵。久而久之,身边许多人都称赞他出口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王全忠的最爱。“在学书法过程中了解到了古诗词,又从古诗词中感受到了不同作者的情怀,苏轼旷达豪放的人生态度是我最欣赏和喜欢的。”王全忠说。王全忠日复一日与书法为伴,书香墨香也浸润着他的生活。“家里人都说我写书法后整个人身心平和,脾气秉性都变了。”王全忠坦言,从前自己脾气暴躁,凡事喜欢较真,好与人争辩;如今他气定神闲,领悟到不必事事强求更无须计较的人生哲学,书法艺术让他真正体会到修身养性的巨大魅力。和王全忠一样,沉醉书法的村民沈桂权也仅读过七年书,受到大家影响,他在近古稀之时走进书画室学习书法。搬到佘山镇陈坊桥居住后,72岁的沈桂权每天骑着自行车到画室练字,每次往返就要一个半小时,他却日日笔耕不辍。沈桂权钟爱临摹《曹全碑》隶书,为提升水平,他还特地到佘山老年大学拜师学艺。在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