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陆师傅”?如果你去佘山问,老一辈的佘山人没有不知道的!佘山人口中的“大陆师傅”,名叫陆品贵,是佘山广播站第一任站长。
00:23“佘山有线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佘山有线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曾经是佘山人最熟悉的声音。
声名远播的佘山广播
六七十年代的佘山广播站有多厉害?几乎家家户户都听广播!据统计,佘山地区最多时达到多个广播设备,无论是广播数量、新闻质量,还是自办栏目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当时不可小觑。被《文汇报》报道后,农村广播吸引了上海各郊区及其他各省市的广播站前来交流学习,最远的来自辽宁和吉林。
那会儿家里挂个小方盒子,下方垂着一根绳子,一拉就开了。家里没有闹钟,每天凌晨4点半,广播站开始喊早。双抢时,3点多村头的喇叭就响了。上午10点半到下午1点有一档,陪伴大家吃午饭。下午一档、夜间一档。太阳要下山,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全家一边吃晚饭,一边听广播。听到精彩处,耳朵竖起来,容不得谁打岔。那年头没有电视,但可以把外间的广播调大声音,躺在床上继续听。直到国际歌响起,一天的广播节目就结束啦。那些年,大陆师傅的声音贯穿了佘山人的生产、生活,大陆师傅这个“江湖名号”也是在那时就被叫响的。
样样都会的大陆师傅
鼎盛时,佘山各个生产队加起来有多位“土记者”。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学生,还有很多来自田头。白天干活,晚上挑灯写稿,是当时“土记者”们的常态,满满的热情。每天多篇稿件纷至沓来,最终能播出的也不过30多篇。一旦听到自己的“豆腐块”被大陆师傅广播一下,是要骄傲许久的事情,邻居亲友们听到了,还会特意记下来告诉作者。作者嘴角的笑藏也藏不住,还会特意卡好时间,美滋滋地听上一段重播。
佘山镇文体所负责人夏青当年的“土记者”回忆还历历在目。“我也供过稿子,有个月我上过24篇稿子,投了几篇上了几篇。”回想当年,夏青现在还颇为骄傲。夏青是从听到广播里的招“土记者”的信息报名的,他没意识到,这一举动,让他接下来的生活充实而精彩。毕业后,夏青一边在基层工作,一边担任佘山广播站的通讯员,大陆师傅手把手地教他采访、写稿。“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才有了今天的我。”夏青说。
陆景青告诉小松,自己与大陆师傅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大陆师傅把他当儿子看待,足以说明。在他眼中,大陆师傅既是播音员,更是个技术员。“平日里,大陆师傅要负责维修工作,排线,排除故障,维修喇叭更是常有的事。”保障多个广播个个有声,工作量之大不难想象。这一切,是为了让村民们听到更加清晰的广播节目,没日没夜、起早贪黑。那是佘山广播的黄金时代,佘山广播站连续二十多年获得市、县“红旗单位”“先进集体”,连续三届上海市劳动模范都评给了大陆师傅。
陆景青的女儿在上小学时也参加过镇里广播站儿童节目的录制。“放了学就去了,当时讲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得知我要去参加录制,白日里上课的老师们都很激动。”虽然讲了什么故事已经记不清了,但她还记得第一走上节目录制的四层圆柱形小楼时激动的心情。第一次看到天天“藏”在广播里的大陆师傅,第一次看到录音设备,感觉都很新鲜。
你好,大陆师傅
近日,小松跟着陆景青前来拜访年近90的大陆师傅,进门就发现他家里堆放着满满的报纸,不少已经发黄了。
大陆师傅坐在阳台上,翻看着最近一期的佘山社区报,这上头登了他最近新写的稿子。虽是银发满头,但一开口,熟悉的声音一下子又把人拉回了那个淳朴而热情的年代。
(左为陆景青,右为陆品贵)
“我十几岁就开始种地啦,后来有机会被组织选中,去学习,回来后镇里开办了佘山广播站。从最初的30平方米到后来的一栋小楼,再到广播站新楼,我都清楚记得。”时隔久远,大陆师傅仍如数家珍,“我们那时候一周七档原创节目,每天一档。”科学种田最受农户欢迎,孩子们最爱的是少儿节目播故事,还有《青年之声》《法治时空》《党的生活》等。
大陆师傅拿着今年2月刚刚登上报纸的作品,得意地展示了一波,一代老新闻人依然“退而不休”,热情从未消散。
那年那人那事
松江第一座大桥,松江第一座新城……松江最珍贵的故事藏在一砖一瓦里,藏在松江人的记忆里。你有什么故事能与小松分享?期待听到你独一份的松江记忆。
线索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