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房管局日前评选出
个“美丽家园”建设特色示范小区
其中松江区
合生国际花园、东鼎名人府邸
嘉和阳光城、佘山家园
翔昆苑、伊莎士花园
6个小区荣登榜单
小松走访了
其中3个小区
一起来看看它们
都有哪些“绣花”般的绝活儿吧
小改造大变样,共绘美丽宜居新家园
松江区合生国际花园位于洞泾镇长兴东路弄,走进居民们日常活动的“业主之家”,不禁被其雅致的环境氛围所吸引。居民们说:“这里是由原先的售楼处改造而来,漂亮的装修布置都是大伙儿一起琢磨着操办的。”
“业主之家”包括图书室、练舞房、手工坊等社区活动空间。其中,最让居民称道的要数“国花书院”了。柴阿姨得意地介绍:“因为小区叫‘合生国际花园’,所以大家在筹划图书室的时候,也就取了‘国花’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从走廊花形纹样的主题墙纸,到内部空间氛围营造,在居民们的悉心打造下,“国花书院”成了一处内涵独特的阅读空间。
正在挑选书籍的姜阿姨告诉小松:“这里的图书,包括这些家具,都是爱心居民捐赠的,装饰摆件都是大家想办法筹集过来的。这里氛围好、环境好,闲暇时间,大家都乐意来这里聚一聚。”书院内,老上海唱片机、民俗老物件、复古的家具……曾经售楼处闲置的储物间,如今变身居民们津津乐道的一方小天地。
让居民们引以为傲的还有处处透着专业范儿的“星空活动室”。“我们业委会的副主任,是学舞美方面的,主要的设计由他主导,再配上这些装饰画,视觉效果非常好。”柴阿姨说,这些画框都是大家亲手加工、上色的。
穿过业主活动室的后门,小区下沉式花园广场映入眼帘,清凉的喷泉喷出层层叠叠的水花,池塘漂浮的睡莲正绽放。而在数年前,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一度不尽如人意。“小区交房已经十年了,设施也都开始老化。之前社区中心花园的喷泉已喷不出水来,而且由于这是封闭的内河,水体不流动,到了夏天还会发出臭味。”荣欣居委会主任徐红霞说道。
“三驾马车”合力,引得涓涓活水来。自年合生国际花园成立业委会以来,在居委统筹协调下,业委会联合物业加强设施更新维护,并请来水务部门作技术指导,研究小区内河水质治理的最优方案。在多个部门的合力之下,在合生小区东西两侧各建起一个涵闸的水泵,定期调水、建立水循环。喷泉检修、池塘清淤、腐叶保洁……一系列努力,把这塘“死水”彻底盘活。
近两年,合生小区精细化治理渐入佳境。物业公司建立了“管家式”服务,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把业主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物业服务的一把标尺。“以前,有业主反映小区大门标识不醒目,入口处夜间灯光昏暗,开车回家常常错过路口。我们及时采纳了业主的建议,做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造。”康景物业客服主管杨桃丽介绍,“改造后的小区大门,把陈旧的铁围栏改成镶有小区标牌的形象墙,小区的门牌号也更加清晰,夜间灯光的营造进一步提升了小区的整体环境面貌。”
微治理谱新篇,共筑居住文明新样板
一个小区的环境好不好、治理实不实,可以从社区的环境面貌、服务空间、居民活动空间、户外公共空间等“四个空间”去立体式打量。位于小昆山镇的动迁安置小区——翔昆苑,就用微治理谱出文明社区新篇章。
作为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第二个搬迁安置小区,在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法治社区”的建设主题。“梦”点缀着社区文化氛围,“法治社区”文化主线贯穿小区中轴,集中展示了法治社区文化建设,整条动线规划分别由主题宣传栏、德法同行、梦、琢玉亭、家风家训、廉政文化等特色社区景观组成,散发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气息。
“我们这儿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光脚进城’的农民,以法治来辅助社区治理,能够更好地去引领、协调、服务群众。”翔昆苑居委会副主任顾惠兵介绍,“居民区居住总户数户,总人口人,其中90%以上的居民都是从周边农村搬迁而来。我们小区以‘法治’为特色,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探索建立了多个法治宣传、教育、服务阵地,‘楼组板凳课堂’‘法律服务站’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翔昆苑69号楼道内的“板凳课堂”成为了“百姓大课堂”“居民议事厅”。除了组织居民学习《民法典》《市民文明公约》之外,社区还通过“月月说法”的活动形式,为居民讲解“高空抛物”“楼道堆物”“宠物狗的管理”等社区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让居民深入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在翔昆苑社区服务中心还搭建起了“家门口”法律服务平台。按照“高效便捷、服务居民”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功能,落实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实行驻社区律师姓名、照片、联系电话“三公开”,目前社区律师居民知晓率达85%以上。
位于佘山镇的动迁安置小区佘山家园通过优化业主自我管理,努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实现社区面貌大变样。佘山家园现有居住人口户,居民以动迁户、租赁户为主,小区电瓶车保有量达多辆,飞线充电、楼道停车充电等安全隐患突出,成为社区治理的棘手难题。
“之前工作人员经常上门宣传,也进行过整治,但一段时间后,相关问题又会出现‘回潮’。”佘山家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文斌说,整治并没有找到“出路”,居民们没地方停车、充电,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我们转变思路,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通过新建车棚,从源头上破解电瓶车充电难、停车难的问题。”
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三驾马车”,通过一个多月的上门走访、多次召开“三位一体”联席会、实地勘察等形式,最终共同商议了启用社区维修资金新建非机动车车棚的方案,并赢得了小区80.55%的业主同意。在居委会监督指导下,由业委会牵头,物业协助进行招投标建设,依照小区空间科学布局,新建43个非机动车车棚并安装智能充电桩,新增了个停车位。
为了使更多居民自觉自愿将车辆停放在车棚充电,在试运行阶段,小区物业就与充电桩公司协商,让出运营管理费,充电费用由先前的1元4小时调成1元5小时,尽可能降低居民充电费用。同时,针对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充电桩保留了刷卡模式。居民陆阿姨说:“智能手机我不太会用,有这个卡一放上去就行了,很方便,包月使用价格还有优惠呢。”
文字、图片:蔡小兵
编辑:陆佳
作者/来源:上海松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