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间就是一个剧场,我们都是剧场里形形色色的演员,自己的人生总是充满着多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自己。
在滚滚社会洪流中,或许我们早已把自己的内心扔到一边,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我想这本《次第花开》正是打开我们心灵的一本疗伤之书,让我们变得随喜,通透,不再执念,洒脱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其实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其实人生,除了生死,其余的都只是擦伤而已!——次第花开,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这样说话,让您广结善缘、越来越顺!
生活中,常有善信认为就应该有话直说,甚至对方已经不快,还认为我又没说错,都是为你好。
其发心和教理虽然无错,但这种“说直话”的方式非但不能引人行善,反而会令人心生反感,觉得学佛如此,不学也罢。
而若想真的清净无碍、广结善缘,还须向佛菩萨们学习“善巧度人”,这些话可以常说!
赞美的语言是一种布施,能带给他人安慰和慰藉,如夏日凉风,冬之暖阳。
《无量寿经》有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意思是口不说他人过失,身不做违反律仪的行为,意识清净无染。
善巧度化放下对立融入大众
一日,佛陀和弟子们游化到某国附近,知悉该国国民以“造业率”极高著称,不论男女老少都广造诸恶,刚强难化。
面对这一情形,佛陀的五百位弟子认为自己已证得罗汉果位,教化对方应是手到擒来,便依次前往教化。
先抵达的是目犍连,他对大家说“如果不行善,还一直作恶,这罪业深不可测啊!”结果他被举国百姓骂回去了。
舍利弗听后,对目犍连说度化众生要有智慧,否则就会被侮辱,说完自己也动身前去。他对百姓们说应该持守清净的戒律,结果依旧挨了一顿骂,随后迦叶与他的弟子们也依次被劝退……
佛陀便派文殊菩萨前往度化,文殊菩萨到了以后,并没有急着讲法,而是随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喜好去赞叹:“贤者的行为真是大快人心啊!”他还专程跑去国王前赞叹:某某很勇敢,某某很仁慈孝顺,某某非常有胆略……
大家听说后都欢喜不已,觉得文殊菩萨赞叹的恰到好处,引以为知己,纷纷前来供养,愿意听他的教言,而文殊菩萨便顺势引导大家来到佛前听法。
巧妙度众四个原则
1
随其所欲令生欢喜
要想大众能接受、认可佛法,第一步便是要让大众能够对三宝生起亲近、欢喜之心。
而如果因为学识比他人丰富,而生起自高自傲的心态,上来便用教义来约束他人,只会引起对立。
从众生的利益出发,随顺对方的根机和意乐,从他们想听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逐渐说法,这与单纯的“拍马屁”是截然不同的。
2
应机说法令生善根
既然已经心生欢喜,接着便需要趁热打铁,宣说与其相应的修行、实践的方法,令他们生起正信,增长善根。
例如,对想要利济父母的人,教其诵《地藏经》;对想要开智慧者,教其诵文殊心咒;对心神烦乱者,教其念佛等。
3
对症下药断除诸恶
既已生善根,当针对其贪嗔痴等烦恼说相应法,令其断恶,如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缘观,如是施种种法药,除遣众生恶病。
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中也有开示相关方法: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4
善根成熟说究竟法
最后,佛菩萨见众生机缘成熟,便可以说诸法实相,令其得悟圣道。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山是高耸、险峻的象征,如果有人能像山一样,显然是非常高大的。
但“高低大小”这一概念并非山峰的客观数据,而是我们经由比较后所判断得出的,这种主观判断会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改变。如华山对于佘山来说,是座“高山”,但对于珠峰就不能称其“高”。
人生就犹如一场修行,修身也修心,所以,当你还有什么疑惑的时候,不妨去读一读《次第花开》,或许会在其中找到想要的答案,从而解开心结,然后重新开始好好生活。
而且,《次第花开》这本书里所讲的道理不止于此,这本书是由希阿荣博堪布耗费多年时间所写,旨在帮助人们如何摆脱痛苦的情绪,尽早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只要你有所迷茫,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这本书并非单纯地安抚内心,给每个人灌一碗心灵鸡汤喝下,而是从生活的实质出发,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解决人痛苦与烦恼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他用一种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来为大家讲解佛,书里的文字睿智柔和,故事朴实生动,处处散发着慈悲和智慧的光芒。
世事无常,让更多人活得不那么痛苦,正是希阿荣博堪布创作《次第花开》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他在沿着上师的足迹,在修行的路上,让更多的人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
人生所有的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生、行、爱,老、病、死等等,皆是次第而行,唯有次第花开,才能让人生变得明朗!
如果你此刻正经历人生苦闷、生活烦忧,本书《次第花开》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透过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得到快乐生活的启发,用内在的智慧面对生命的起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