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筑龙园林景观ID:zllandscape」
来源:风景园林网ID:CHLAweb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历史悠久的采矿业,见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掠夺和破坏。许多资源枯竭或因某些原因废弃的矿坑,植被剥离,地形改变,水土流失,景观与生境遭到严重破坏。但矿产枯竭后的矿区未必是城市的负担,若能成功转型和再生,往往还能成为提升城市实力的新推力。如今,一些地方的矿业遗迹经过治理复绿,甚至改造设计成矿坑公园、园博园,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
如何进行矿坑的修复与设计?首先,要因地制宜,突出生态,优先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功能,重塑植被、山岩等自然景观。其次,有效利用矿坑的工业历史价值,突出工业景观、文化景观等设计元素,进行文化重塑。另外,一些矿坑还可以开发旅游项目,挖掘个性、彰显特色,打造不同形态的文旅产品,最大化地挖掘商业价值。
城市建设者、治理者需要重新审视矿坑的未来。随着矿坑“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应当形成一个共识:废弃矿坑未必是城市的负担,而应看作蕴含潜力的产业之矿,只要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可以成为展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全新名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风景园林网整理了国内一些矿坑修复设计案例,期望能给相关城市和设计师提供借鉴。
01.
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园博园西平门
设计单位: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位于江苏南京江宁的“江苏园博园”,原先是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孔山矿所在地,采石宕口密布,小火车运输线密集。经过生态修复和二次开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市重大标志性项目和世界级旅游综合体。
园博园共有三大形象入口,即西平、东宁和北安门。其中,西平门位于园区西北侧,为园区主要入口,依托矿坑宕口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出“曲折进入桃花源”般的意境。
园博园整体景区依山就势而建,西平门入口更是位于一处斜坡上。曾经这里经过长时间的矿石开采,山体的绿植已经所剩无几,只剩光秃秃的土壤和石头裸露在外。如何让建筑既具有功能性,又能很好地与周边环境融合,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是设计师在设计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西平门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平方米,以石笼墙围合,上方覆盖绿植,可以登高观览。设计师希望西平门不仅作为景区的入口,也是整个园区体验动线的一部分,更能成为游客休闲、休憩的空间。为了达到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目的,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认为,建筑不单单是一种造型,更应当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石头刚好带有汤山地区的“在地性”,所以游客中心的墙壁外立面使用的就是这里开采出来的石头,远远看上去好像是从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园区西平门由无数只方格“铁笼”堆砌而成,“铁笼”里装着的,就是当年从山体开采的碎石;而广场台阶的石缝里,已经长出丛丛新绿。
园博园西平门的设计和建设已经成为建筑与自然融合关系的示范窗口,同时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建筑“在地性”所面临的挑战。
02.
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园博园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面对巨大的采石矿坑、废弃水泥厂旧址、4万平方米泥潭,生态修复成为园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对4万平方米的泥潭进行综合治理,构建了再现江苏经典名园的“苏韵荟谷”;在长米、深至22米的矿坑之中重构绿色生态系统,打造了山水相融、面向未来、富含人文的“云池梦谷”;对水泥厂遗存工业厂房保留加固、改造升级,形成了功能复合的“时光艺谷”;将采石宕口完整保留,利用阳山碑材、近米深的崖壁、40多米深的水面景观,再现了独特自然景观的“崖畔花谷”。
“崖畔花谷”内完整保留了采石宕口,阳山碑材、近米深的崖壁。崖下芳草茵茵,碧波荡漾,这里是园博园的“第一站”。
“苏韵荟谷”原本是一片采矿形成的坡地、崖壁、泥潭,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和基底保护后,以流水串联,江苏13个城市展园各抱地势。城市展园可以说精彩践行了对环境最小干预理念。城市展园所在地可以说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废弃之地。到处堆积着矿渣,满眼都是裸露的崖壁,最长有米的9个矿坑深浅不一,最深处有近60米。矿坑遗留下来的断崖残壁,让设计师想起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有三种不同的远近视觉现象,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处而俯视山谓之“平远”。“如果依崖壁地势来建13个城市展园,一定别有韵味,于是就有了一幅如中国山水画卷般的展园。
由于矿坑深浅不一,而且矿坑土壤条件差,不能种植物,首先就需要对土壤进行改性。不仅如此,建筑要落实到土壤的持力层,因此有些地方打了很深的桩,直到打到坚硬的土层。南京园的下面就打了多根桩,地下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就这样将南京园的基台抬高,在此基础上建造,才能看到如今南京园表达的高远意境。
“云池梦谷”不是‘建造’出来的,而是从坑底‘生长’出来的。从紫东阁向西南眺望,崖壁斧劈嵌入山体,围合成一处低洼谷地,谷底是数十棵“参天大树”撑起透明亚克力板池底,矿坑崖壁上悬挂着矿坑酒店,而清池的下方,是“云池梦谷”的核心——集合了多种植物的水下植物花园。和一般建筑团队往矿坑里做填充、搞基建的“加法”不同,崔愷进行了一场探索实验,用轻介入的方法做起“减法”。他们创新运用雾和水的元素,把植物园的屋顶做成水池,打造水下植物园,让新的建筑和原有地貌完美融合。整个池底郁郁葱葱,似一片“海底森林”,波光明暗交替变化,美轮美奂。
考虑到日后长期发展,园区还将生态和业态相融合。比如,对“云池梦谷”片区的崖壁和矿坑进行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复,打造崖壁剧院、植物花园、矿坑酒店等空间,既植入绿色植物,又植入产业和生态,让现在的游客从崖壁看到过去开采的场景,把历史留住。
“时光艺谷”以中国水泥厂的既有建筑改造升级形成的主展馆为核心,形成融展览展示、工业遗存、商业体验、精品酒店为一体的复合花园片区。在“时光艺谷”,40多个水泥筒仓,十几组水泥厂房,被改造为书店、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独特的文创艺术空间。旧厂最高楼转身成为一座华丽钟楼——“南京时”,这是项目的地标建筑,三个钟面分别寓指“过去、现在、未来”,当钟声敲响时仿佛在演奏让“生态短板”变为“生态样板”的动人乐章。
江苏园博园充分利用形势地貌、新旧建筑和空间布局,将采石宕口、工业遗存化作美丽地风景园林。
03.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设计单位: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于年举办。南宁园博园场地的东南区域分布着七个采石场。由于开采采用的是爆破方式,因此开采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采石场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耸的悬崖,荒芜的地表,深不见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锈的采石设备。
1号采石场(落霞池)
这个面积约1hm的采石场,由于停采之后地下水渗出,形成了一个由岩石包围的宁静池塘。环绕池塘的石壁雄浑厚重,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对岩石的审美。
2号采石场(水花园)
采石场面积仅为0.4hm,四周岩壁环绕,坑底较平缓,低处常年有积水,是周围村庄鸭子嬉戏的乐园。它被设计成为一个湿生植物花园。覆土形成的缓坡从浅水区一直延伸至岸上,种植了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在地势较高处设计了两层台地,种植乔灌木,为花园创造了背景,也遮挡了破碎的岩壁。山崖上方有路径与采石坑底部连接,最高的一段是封闭的木盒,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一个空中观景台,人们可在此欣赏岩壁,俯瞰花园。木盒下方有一个宽大的平台,平台引出的之字形钢格栅栈道从湿生植物种植区穿过。
3号采石场(岩石园)
这个0.4hm采石场基址呈碗状,三面环绕岩壁,一侧地面堆放了大量渣石和渣土。受到岩石缝隙中萌发的植物的启发,将这个采石场设计为精致的岩石园。设计将原有的渣石渣土整理后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微妙的地形变化不仅创造出干燥和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也把场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区。
4号采石场(峻崖潭)
采石场停采之后渗透出来的地下水汇成一个面积约1hm的碧绿澄澈的大水潭。在南北两侧主要观赏点设置了平台。北侧的观景台是一个位于采石场边缘的耐候钢长廊,内部朝向采石场打开了一长条带形窗,在此可以望见对面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耸险峻的悬崖。长廊南端悬挑在岩壁上,人们站在玻璃栏杆内侧可以俯瞰脚下的一池碧水和对面的滨水平台,惊险刺激。
5号采石场(飞瀑湖)
这个面积最大的采石场约3.2hm,开采深度也最深,达28m,底部呈现几层岩台,崖壁破碎。随着地下水逐渐蓄积,水位不断上升。设计师通过覆土将采石坑底部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之上,并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丛林,为荒凉的坑体内部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栈桥对面的崖壁上设计了飞流而下的瀑布,人们可以在桥上观赏到精彩的瀑布景观。
6号采石场(台地园)
6号采石场一侧是采石场崖壁,一侧是乡村水塘,面积为0.7hm。场地上有制砂生产线的全套设备,展现着场地采石工业的历史。它被塑造成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的花园。几层台地沿南侧崖壁蜿蜒展开,它们的覆土厚度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机械设备大部分被置于绿地之中,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的对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台地中和原有高架传送带下方曲折穿过,路边设置了舒适的木质靠背椅供人休息。
7号采石场(双秀园)
这是位于一座小山两翼的两个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一个较深,终年有水;另一个较浅,有季节性积水。因为废弃了若干年,两个坑的石缝里长出了各种乡土先锋植物,景观朴野自然。设计没有采用过多的人工干预,只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人在这里俯视两侧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在矿坑修复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在西侧坑体边缘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场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采石场的修复展现了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可能性和景观艺术的不同维度。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不仅仅在项目中、并且在更广泛的景观实践中具有示范的价值。
04.
南京汤山矿坑公园
设计单位: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
从几公里外的道路上清晰可见的几个废弃的采石宕口,曾是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项目的初衷是如何让这几个赫赫然的宕口复绿,并为未来的旅游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宕口远看伤痕累累,走进却气势恢宏——植物已经悄然的从破碎的石缝中慢慢长出,与冷峻的石壁搭配成漂亮的肌理;巨大的采石场的尺度让人觉得不可触、不可及,但是热血沸腾。
景观设计通过梳理现场地形和水文,在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碎片基础上形成丰富的体验场所,包括四个不同景观功能的宕口(温泉酒店、攒子瀑、天空走廊、伴山营地),阡陌花涧、矿野拾趣与三叠湖,以及服务配套的餐厅茶室等。
原有山体上的多个采石坑,互相独立并不相通。这个独特的条件允许各个采石坑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最东侧的宕口深而隐蔽被定位成静谧休闲的温泉酒店附属设施;最西侧的开阔宽广,被用于音乐节露营房车等热闹的公共开放场所;中间的两个宕口成为公园游览的体验区。经过地质专家综合评估,采石破坏的山体岩壁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特征,即使经过加固,也不能完全排除未来崩塌和落石等安全隐患。因此,对景观游览路线和方式进行了多种可能性研究,综合安全、造价、体验、生态等多个因素做出选择。
游人进入公园后先到自然汇水而成的湿地湖泊区,然后沿坡道到达湿地草甸及阡陌花涧。通过一个“时光隧道”进入第一个宕口的底部,然后拾阶而上逐渐体验曾经的采石场粗犷陡峭的岩壁,几经转折到达一个可以远眺公园全景的平台。这里是旧有采石场堆放废弃石渣形成的一个相对平坦的场地。之后,通过栈道进入相邻的另一个宕口,沿侧壁逐渐下到坑底,从坑里出来到达矿野拾趣乐园。
矿野拾趣乐园原为采石场堆放废料的地方,原有植被和水文已被完全破坏。根据现场条件,在恢复水文生态加固山坡基础上,将攀爬、滑梯、秋千滑索、蹦床等等活动设施组合在一起,形成矿坑特色的游憩场所。这是该项目目前最先完成的部分。
自然山水一旦伤筋动骨再自我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为介入简单地覆盖上一层土壤将其变绿可能是容易的,其生态意义却非常让人质疑。让采石破坏的崖壁人工变绿需要花费的代价非常大,其效果却难以预估。那么如果掩盖错误并不能让人类未来少犯类似的错误,不如让人看到这些破坏,从而更加敬畏和珍视自然。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环境教育。
05.
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设计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朱育帆工作室
矿坑花园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西北角,通过绿环道路和辰山河边主路与整个植物园相连。辰山采石坑属人工采矿遗迹,20世纪以来采石,南坡半座山头已被削去。
矿坑花园总体面积为4.3公顷左右,由高度不同的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深潭。其中,山体表面较平整无层次且风化相对严重,无明显纹理和凸凹,无裂纹,立面有直开的矩形通风口,显突兀。台地上植被茂盛,靠近岩壁的位置现状留有洞库的出入口6个;平台部分为采石留下的断面,地势较平,边缘地区有生长良好的水杉林;深潭面积在1公顷左右,与平台层高差约52m,潭水清澈,有自然形成的岛屿和植被带来一丝生机。
这样一个项目中,设计师面临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修复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场地内植被稀少,物种贫乏,岩石风化、水土流失严重。第二个挑战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矿坑遗址的景观价值。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矿坑和人们之间的恰当联系成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师选择了同时用“加减法”应对采石矿坑特殊形态的生态修复设计原则:采取“加法”策略通过地形重塑和增加植被来构建新的生物群落。针对裸露的山体崖壁,设计师没有采取常规的包裹方法,而是尊重崖壁景观的真实性。在出于安全考虑的有效避让前提下,设计师采取了不加干预的“减法”策略,使崖壁在雨水、阳光等自然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对于存留的台地边缘挡土墙,设计师用锈钢板这种带有工业印记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裹,形成有节奏变化和光影韵律的景观界面。
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典文学的审美启示下,该项目采取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东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不同于西方“静观”的欣赏方式,东方传统更强调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设计师在平台去设置一处“镜湖”,倒影山体优美的曲线,从四周都可以观看,增大了观景视域。为了改造山体稍显枯燥的立面,倚山而建一个水塔,有效的调整了其节奏,并有泉水从山中留出,增加生趣。对应水塔,在镜湖另一侧坡地顶端设置望花台,可以在镜湖的水光中看一年四季山景变幻。
同时,在东侧山壁之上,开辟出一条山瀑,水从山顶一泻而下,与岩石撞击时带来美妙的水流声。呼应山瀑,援引中国古代“桃花源”的意境,顺序设置钢筒(利用悬崖的危险之势,模仿采石时的爆破之态,以倾倒之态势将游人引入栈道)—栈道(在行走之际观赏采石留下的山石皴纹,耳畔是山瀑的声响)—一线天(从采石残留的卷扬机坡道上开辟而来)这条惊险的游线,通过蜿蜒的浮桥(中间的平台可以让游人感受山水交映的美)进入山洞,穿过隧道便来到世外花园。这条游览路线,既精彩刺激又宁静怡人,各种自然之态均含纳其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
06.
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
设计单位:阿特金斯
中后期:再绿+深坑建筑(JADE+QA)
景观设计:BAM
在深坑酒店建成前,整个场地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废弃矿坑。战争时期,需要矿坑里面的石头造碉堡,解放后这个矿坑被继续开采,50年的发展使矿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世茂深坑洲际酒店遵循自然环境,一反向天空发展的传统建筑理念,向地表-88米开拓建筑空间,成为人类建筑设计理念的革命性创举。
“深坑酒店”和自然坑体完全相辅相成,仿佛是长在崖壁上。另外,设计结合了中国传统“太极”中阴阳的图形和概念,在酒店的左翼和右翼采用了非对称的平面组合,形成“S”状。采用每两层平面变化形成整体建筑三维的巧妙变化。这个设计概念从始到终的贯穿了整个酒店的设计,也非常自然不造作的形成了“世茂深坑酒店”的独特形态。
在整体建筑形态上,有三个非常主要的元素。第一是GreenHill(绿色山丘),为什么“深坑酒店”后来被誉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高层”,也是和这个绿色山丘有关。这里的建筑限高仅为20米。所有的主要客房放在坑内,坑上主要为公共区域,即是绿色山丘下覆盖的部分,这也是这个建筑算入建筑高度的部分。这个绿色山丘在形态上呼应了周边的佘山自然风貌和英格兰山丘,同时也是建筑设计手法中的“绿色屋面”,正是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二个极为特别的元素是TerracedhangingGarden(阶梯状的空中花园),这是酒店主要的客房区域,也是形成酒店“凹凸”两极的最成部分。马丁·约克曼经常会在谈论到酒店效率的时候说,双向客房是最有效率的,但对于深坑酒店,单向排布却是最合适的。
第三个闪亮的元素是WaterfallAquarium(瀑布/水族馆)。这里的“瀑布”其实是昵称,它其实是联系整个酒店上下的客房电梯,兼观光用。这个形态自然施工难度极高的瀑布联系了左翼和右翼,以及水下的水族馆部分。马丁·约克曼的作品中也是第一次用玻璃和钢结构来做水的自然形态。这个令人瞩目的瀑布未来也会有一个透明地板供探险的客人来体验在深坑中上下自如。
第四个元素是BackRock(背面的岩石)。在整体设计中,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难点就是建筑主体和崖壁的结合。设计初期马丁·约克曼曾设想在背面崖壁和建筑之间做一个垂直的花园,不仅美化原始崖壁,更可以让入住的客人通过玻璃走道来近距离观察崖壁。未来完成后的酒店会保留原始的崖壁状态,射灯会帮助客人看到深坑酒店这一世界建筑奇迹背后的磐石。
“深坑”酒店的建成不仅是人类建筑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构想,更是对地球环境资源再开发、再利用的一个经典范例。
07.
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
设计单位:清华同衡风景园林研究中心
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位于唐山市中心以南1公里,面积为6.3平方公里。公园地下为大面积煤炭采空区,地表多处沉降。截至年,因煤炭开采而导致的南湖地表下沉达28平方公里。30年来,在塌陷(地震引起)、沉降(煤炭开采)、工业废物、城市垃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南湖成为典型的城市棕地。以此为界,唐山向南延伸的步伐戛然而止。
公园因现状唐胥路的存在,形成了南北两个园区。北部园区已基本稳沉,设计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南部园区则因局部区域尚未稳沉,设计时考虑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同时,结合沉降量计算来堆叠地形,并考虑随着沉降的持续,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公园内公顷的水面,通过开挖、疏浚、整合原有鱼塘及沉降形成的积水坑道而成,中水是主要的补水水源。大量湿地设计,深度处理中水,并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
中央公园设计中,考虑到场地现状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地形变化,实施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以林地、灌木丛、草地、湿地为主的生境结构,并使得每个区域都保持其特定的自然风貌,以对应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同时,在园区内培育优势种群,强调本地物种,并注重保留场地上原有植物,充分发挥原生植物改造环境的作用。
公园内建筑以抗震的木结构为主,在考虑有限的地基承载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针对现状垃圾山、粉煤灰、软弱地基、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低干扰、低成本、低能耗技术措施。对昔日场地内50米高的垃圾山进行封闭改造,建设成为台地式绿色山体,成为核心区的标志性景观和远眺点。对场地内大量的粉煤灰进行综合利用,如生产粉煤灰砖、粉煤灰水泥、煤灰加气混凝土等,并用作公园的地基基础材料和堆叠地形。为防止因地基沉降、变形以及湖水冲刷而引起的驳岸开裂、变形、坍塌,利用公园用地内废弃的植物材料的枝干编织成枝桠床,并结合石笼工艺,布置于湖滨,以护岸、固土,消弭冲刷及沉降对驳岸的影响。废弃的植物枝干制成木桩,签入软土地基,以增强地基承载力。
如何处理废弃地与城市的关系,并通过景观策略实现由“工业城市”走向“生态城市”的转型?如何通过景观方法维持南湖地上生态系统与地下煤炭开采之间的双赢?如何改善30年灾后重建以来城市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品质严重滞后的反差?这些是在规划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08.
秦皇岛昌黎葡萄小镇矿坑公园
设计单位:易兰规划设计院
秦皇岛昌黎葡萄小镇的矿坑公园位于昌黎葡萄沟。昌黎县的碣石山片区多年来因为开山采石曾造成大片山岩裸露,植被系统损毁,导致水土流失、岩石崩落,汛期山洪暴发。这片区域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废弃矿坑,被当地人称为“昌黎的伤疤”。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便关掉了石矿,并对山体进行修复。现在,在矿坑遗址基础上建起了矿坑公园,使原本的山体之殇,变成了和谐的自然之景。
设计团队以原有采石场和两条冲沟为环境场地基础,结合场地记忆和生态修复的理念,融入游人可以参与体验的活动空间,打造休闲、体验、游览、健身的立体生态花园。矿坑公园以一条时间轴作为主要导览路线,时间轴分四段,分别是干扰园、萌发园、生长园、绿荫园。将矿山公园的修复历程通过景观绿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寓教与娱乐体验相结合。公园内还修建了国内首个国家公园知识馆,向游客宣传普及国家公园的知识。
生态修复的总体理念是充分尊重碣石山本身的自然环境,遵循当地生物演替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自然的后续力量进行自我更新,重新激活生态系统。矿坑部分充分利用现有竖向地貌,营造台地式休闲健康花园,并将五觉体验融入其中,加强主题性和参与性。因身处高地,也成为视角极佳的观景区,俯瞰四周的葡萄田园。园中采用疏林草地的种植方式,随着地形的起伏,在树林中穿越、感受植物生长的变化,体验生境的神秘和乐趣。
修复采矿破损山体2处,修复面积约9万多平米。采用先进的岩石边坡植生基材喷射技术进行施工,主要通过人工辅助营造植物生育基础,依靠植物自身的自然恢复力进行植被恢复,稳定边坡、恢复生态环境和改善坡面景观效果。
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以迅速恢复山体植被为目标,强调坡面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群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和谐,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生长,坡面植被能够融入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设计师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加速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
09.
杭州良渚矿坑探险公园
设计单位:office-ma
万科将在良渚文化村南区打造杭州首个矿坑公园,矿坑公园作为杭州最大的社区公园,在其西面设计有百亩花海,长满紫云英和油菜花的花海不仅是孩子们玩乐的好去处更会是妈妈们的最爱。而矿坑公园的北端则是个可容纳人的大草坪,适合家庭聚会、烧烤等等温馨的活动。
采石场剩下的一些元素将被当做艺术,通过引入一个中立平面,给残留的突起的奇特岩石做背景,同时可以眺望下面的田野和花园,既美化了景观增强了体验,又允许了轮换安装。通过重新搭建居民、游客与充实身心的要素之间的桥梁,采石场园区尽一切可能延续万科良渚文化村“艺术、健康生活”的开发理念。
水竹居、瀑布和环水石屏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水墨画卷,高低曲折的路径带给游人丰富的体验。水面、栈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岩壁及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观景廊的遮挡使得道路上的游人看不到深潭和对面的峻崖。
矿坑公园不仅是良渚理想的延续,更是良渚文化村新十年里程中的又一新地标,是小镇历史和未来对话的桥梁。
10.
重庆渝北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
设计单位:岭南股份、道合设计
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曾是石灰岩矿区采石场主要聚集地,数十座巨大露天矿坑遍布山中,森林遭砍伐,耕地被破坏,地质安全隐患突出。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当地政府年将铜锣山采石场全面关停。年开始,当地秉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理念,加快开展消除安全隐患、植绿覆盖裸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铜锣山矿山公园。
铜锣山国家矿山遗址公园拥有独特的矿坑奇景,大小矿坑几十余口,延铜锣山脉排列,如同一串遗落在通铜锣山脉的珍珠。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坑,现在已经蜕变为的美丽风景。去过的朋友将它称为“重庆的黄石国家公园”。
整个项目区域包括石壁村、关兴村、天坪村三个村落的行政范围,共22.69平方公里。岭南对铜锣山旅游策划及规划设计方案中有“三大片区,九重胜境”,在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详细设计规划了围绕沉浸式矿山奇观旅游体验线。同时构建了“旅游+自然、+博览、+体育、+研学、+文化创意、+科技娱乐、+养老”发展业态,实现农旅联动式的乡村振兴。设计有交通、生态保育、矿山修复、投资运营四大支撑系统来保障可实施性。项目建成后,不仅将复原矿山生态环境,提升整体环境质量,而且在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调整、加快推进渝北区全域旅游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理念,焕发矿坑公园的美丽。
11.
山东威海华夏城生态修复
开发建设单位:威海市华夏集团
威海里口山脉南端的龙山区域一带有长达50余年的露天开采史,采场高度一般在20米-40米,最高可达80米,坡度多50度以上,普遍稳定性差、危险性大。
华夏集团根据山体受损情况,实施修复与提升相结合的生态治理策略,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生态修复。
第一,通过土方回填、修复山体,根据威海缺水的气候特征和矿坑断面高的情况,采用难度大、成本高但效果最佳的拉土回填方式修复山体。第二,通过修建隧道、改善交通,对被双面开采,破损极其严重难以修复的山体,经充分论证后,规划建设隧道,隧道上方覆土绿化、恢复植被,下面方便通行。第三,通过拦堤筑坝、储蓄水源,为了解决缺水难题,利用山势在开采最为严重的矿坑密集区,采用黄泥包底的原始工艺,修筑了大小塘坝35个,经天然蓄水、自然渗漏后形成水系,为景区内部分景点和植被灌溉提供了水源,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第四,通过栽植树木、恢复生态,在填土治理矿坑的同时进行绿化,因地制宜地栽植雪松、黑松、刺槐、柳树等各类树木余种,恢复绿水青山、四季有绿的生态原貌。
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打造不同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有在矿坑里打造长米、宽93米的国家人民防空教育基地,矿坑上面生态绿化;有依据山势建造的集中展示胶东民俗特色的夏园;尤其是为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长米、宽米的矿坑,创新打造度旋转行走式的室外演艺《神游传奇》秀,集中展现华夏五千年文明和民族精神,开创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实景演艺先河;以及在矿坑上建设了1.6万平方米的生态文明展馆,采用“新奇特”技术手段,将观展与体验相结合,集中展现华夏城的生态修复过程和成效,让游客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实施修复与提升相结合的生态治理策略,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生态修复。
资料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易兰规划设计院等
·END·
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80%设计师都会选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