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在湘粤交界重山深锁的一座名叫天文台山的小山坡上,迎来了一些寻古探幽的人们。这座一度被杂草所掩映、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背后,所深藏的却是一段中山大学天文台粤北遗址的尘封往事。广州日报记者今天了解到,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考古所、华工和中大的多位教授去年底在坪石中山大学校舍遗址调研期间,意外发现了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这将有助还原中大天文系历史,特别是填补抗战教育史研究空白。
志愿者和学者从“蛛丝马迹”中有了重大发现
去年9月8日,在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当地政府等的共同努力下,韶关乐昌坪石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正式挂牌,把散落在坪石的一段段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重新串联起来。
去年底,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考古所、华工和中大的多位教授在坪石中山大学校舍遗址调研期间,意外发现了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据介绍,当时正在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和学者们从山名和村民口中发现了线索后,在这一带进行了周密的探查。随后在天文台山的草丛中发现了条石和青砖等痕迹。随着地表杂草被清理,残存的地基痕迹渐现。经过对比相关文献档案,可以初步确定这里就是当时的中山大学天文台的遗址。
目前,该天文台遗址的现场地貌与遗留物已得到妥善保护,以待省专业部门进一步考证。此外,研学基地初步计划在保留天文台的部分遗址的基础上复原这座天文台,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岭南学人坚守的岁月。
中大天文台为避战火曾四度搬迁
中山大学天文学历史悠久。年,在著名天文学家张云博士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设立数学天文系,是国内首家设立天文系的大学。据记载,国立中山大学民国期间曾留下两座天文台旧址——一座位于文明路旧址附近,另一座则在石牌旧址。但一直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战时期的粤北韶关,中大曾建起第三座天文台。年,当时的中山大学因战火迁址坪石镇,理学院设在塘口村,理学院的天文台则坐落在这座天文台山上,于艰苦动荡的岁月中坚持着天文学教育和研究。
据考证,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迁址,在韶关乐昌坪石办学,天文台随中大沿西江溯流而上,先后在广东罗定、云南澄江落脚,最后随中大本部迁移到了粤北坪石。虽然身处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中山大学的天文学者并没有放弃他们的研究事业,他们只用很短时间就将天文台建成,确保教学工作不致中断。当时在坪石,张云校长先担任天文台主任,接着邹仪新教授拿起接力棒成为天文台主任。
天文台除了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当时一批优秀的人才。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院士、天文史学家席泽宗院士、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洪斯溢等,都是由中大天文系中走出。
据邹仪新教授撰写的《本校天文台十年概括》记录,中大天文台四度搬迁:第一次广州遭空袭,天文台设备搬至罗定大湾;第二次由于时局未定,从广东搬到云南;第三次是两年后,随校从云南返回广东的坪石;第四次搬迁是因为乐昌处在日寇进攻的铁路线上,年日寇进攻坪石,跟随理学院紧急撤离。前两次搬迁损失不大,第三次留了十分之四设备和资料在云南,第四次形同逃难,损失惨重。邹教授为了抢运保护设备,个人财物衣物尽失,与叶述武教授一起债台高筑,但他们绝不做“亡国奴”,做出了重大牺牲。
三位大师薪火相传,中国天文生生不息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林伟鹏教授表示:“知悉在坪石发现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我甚为惊喜。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在坪石坚持开展天文教育和科研,这段历史对于研究中山大学对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非常重要,相关的历史资料,尤为珍贵。”
林伟鹏教授认为,说起中大天文,必须提到三位大师。“第一位是中大天文的创始人张云教授,年在里昂大学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年在中山大学主持建立了数学天文系,并设立中国第一个天文学专业。年,他主持建设了中山大学天文台,这是继上海佘山天文台之后,国内出现的第二座现代天文台,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比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早5年。年中大独立成立了天文系,年由于院系调整,与中山大学天文台一道整体迁入南京大学,成就了南京大学天文系的辉煌。”
张云教授的学生叶述武和邹仪新对中山大学的天文学贡献也很大。在坪石办学时期,张云和邹仪新建设了天文台,并先后(年和年)任天文台主任。年,叶述武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组建数学系,后来调往北京,任职于中科院,分别在力学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工作,参加了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重大项目,他是改革开放后中科院首批研究生导师。
与叶述武结婚后,邹仪新说“我不要做教授夫人,我要做教授”,在那个歧视妇女的时代,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邹仪新学成归国以后,在中山大学任教,成为东亚第一位现代女天文学家,开风气之先。年,邹仪新被派到日本参与日全食观测并获得成功,被日本新闻界称为该次日全食观测成功的“唯一女性观测者”。邹仪新后来历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据悉,中山大学在年12月设立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复办了中大天文,并在年3月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天文学本科专业。同年6月,中大复办了天文系,天文系在中大再次扬帆起航。中山大学天文系的重建,意义重大。据介绍,中大天文系的远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天文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为中国培养大量优秀的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为人类仰望星空和探索宇宙做出重要贡献。
还原历史场景,让建筑与自然对话
近日,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关团队共同为“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进行了方案设计。记者了解到,结合现有史料,综合抗战时期中大遗址的历史价值以及虞炳烈建筑师作品的艺术价值,设计团队初步设想从“造型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功能的转化与利用”出发,落实“艺术价值恢复”和“原有功能恢复与保护展示功能结合”的保护利用策略,营造环境氛围,延续场所记忆,还原历史场景,尊重遗址,最少限度地干预,让建筑与自然保持对话,循序渐进地进行保护利用,为未来的史料发掘再设计提供可能性。
据透露,该项目初步将根据勘探格局,设置“回忆+展望”展厅,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其中,位于山顶的天文台遗址公园将包含用遗址保护、旧场景复刻、历史展馆以及景观广场四大部分。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瑜 通讯员:江家敏
图片来源:省三师志愿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