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西南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由12座山峰组成,但历史上称此为松郡九峰。因其中的佘山是当地行政镇名称,故习惯称佘山地区。12座小山峰高均不过百米,山体呈西南—东北走向,绵延13.2公里,总面积约公顷。在这些山峰的西北有方圆数十里的泖河,泖河分为大泖、圆泖、长泖,俗称“三泖”,故又有“三泖九峰”之称。据专家分析,这里是长江三角洲最早的地质标志之一,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地区,也是上海地区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大约在年前,原始群落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从汤庙村、广富林、佘山等遗址出土的遗物展示了先民们生活劳动情景:有山林间捕猎野兽,有河海中捕捞鱼鲜,有田园间耕耘劳作,有工场里烧制陶器,有居舍内纺纱织布等。由此可以证明,当时上海先民安身立命的佘山地区是环境十分优越的宜居之地。此后,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佘山地区的先民借助于地理位置的优越、生态环境的优美、农耕经济的优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留下了大量趣味横生的掌故传说。
1
吴王猎场“五茸”地
九峰三泖的自然组合,形成了极其美妙的风光胜地。在旧志书和古诗文中,可以看到公元前这里已是引起皇家贵族注目的具有近似园林格调的风景区域。此话可从松江古时的别称“五茸”说起。
古代松江九峰一带有“五茸”—五片较大的草地。“茸”字本义是柔密丛生的草,《说文》中释为“草茸茸貌”。王筠注:“盖草初生之状谓之茸。”一释为草丛生貌,宋苏轼诗“铺田绿茸茸”。据北宋《华亭图经》记:“吴王猎所有五茸,茸各有名,在华亭谷东。相传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行猎。”上海地区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南宋绍熙《云间志》中“吴王猎场”条载:“吴王猎场在华亭谷,东吴陆逊生此,子孙尝所游猎,后人呼为陆茸。其地后为桑陆。”由此可见,古时松江西境,诸山之间,草木繁密,飞禽走兽栖息其间,可为游猎之所。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诗:“风清地古带前朝,遗事纷纷未寂寥。三泖凉波鱼蕝动,五茸春草雉媒娇。云藏野寺分金刹,月在江楼倚玉箫。不用怀归忘此景,吴王看即奉弓招。”诗中间注:“五茸,吴王猎所,茸各有名。”此诗生动地刻画了“三泖”“五茸”这一地域上的风貌。
南宋淳熙间许尚《华亭百咏》第十首《陆机茸》诗:“二陆(按指陆机、陆云)为童日,驱驰屡忘归。至今桑柘响,禽鸟尚惊飞。”清黄霆《松江竹枝词》中咏道:“五茸景物最清幽,环海东南第一州。”诗后注:“吴王猎场有五茸,茸各有名。后即其地建华亭县,故又称‘茸城’或‘五茸’。”
陆机、陆云读书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关于吴王猎所之处,九峰之一的凤凰山南麓,年当地民工在挖水沟时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尊,尊高36.3厘米,口径24.7厘米,厚约0.3厘米。这是上海地区出土文物中最大的一件青铜尊。根据这件镶嵌绿松石的青铜尊的花纹及形制,经鉴定为春秋时期的皇家贵族遗物。此物的出现虽不能直接证明吴王行猎之事,但至少可以佐证当时该地区的文明程度。
2
康熙题字兰笋山
佘山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因有佘姓者修道于此而得名,也有的说这里曾是东汉佘将军的封地。更有趣的是佘山的别称“兰笋山”。
相传很早以前,佘山处处是兰花,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城里不少人都来此赏花。有一次,松江府知府前来赏花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风过花落,知府大发雷霆:“下次再见风吹花落,唯花匠是问。”老花匠闻此语而忧心忡忡。这事给山中秀道老人知道了,他对老花匠说:“树大遮荫,竹密挡风。在兰花周围种上竹子,不是可以挡风吗?”老花匠颇觉有理,于是立即动手在兰花四周栽上了竹子。次年就形成了一道竹墙,可是没想到竹子越长越多,几年后兰花丛中也冒出了竹笋。令人更为惊奇的是,这里的竹笋都散发出兰花的芳香。
据旧籍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巡幸松江到佘山时,品尝了这种笋,闻到十分浓郁的兰花香味,极为惊奇,当即赐名为兰笋山。地方官请康熙皇帝题写山名,康熙答应回京后写好派人送来。但直到康熙五十九年春,杭州织造员外郎孙成才从北京带来了康熙御书“兰笋山”三字,赐与佘山。三月十一日,松江府合府官员和地方绅士前往迎接,司厍手擎御书墨宝,交给右副都御史吴存礼。提督军务固山、额附赵珀把匾安放在佘山半山腰的宣妙讲寺佛殿上。后这“兰笋山”三字被雕在一座石碑上,立于佘山脚下御碑亭中。直至亭塌,碑又移到宣妙讲寺旧址“栖碧山房”山门前的空地上。这座碑在20世纪30年代已断为三截,倒在地上,后来就不知下落了。佘山兰笋至今仍丰产。该笋形态纤细,肉色雪白,鲜嫩香脆,笋体散发出的兰花香味颇为醉人,如将一兰笋置于屋间,顿时满屋幽香,烹熟后香味更浓。清代诗人黄霆曾在《松江竹枝词》中盛赞佘山兰笋:“闲从人日说平安,荠菜新鲜作粉团。待得佘山新笋出,兰芬沁齿劝加餐。”
3
陶宗仪隐居不仕
元代著名学者陶宗仪隐居山林间,既耕作又读书,劳作之余,随身带着笔墨,树荫间抱膝而坐,摘下树叶当纸,书写见闻杂感,贮于瓮中,埋在树根旁。如此坚持十余年,积累了书稿十余瓮,后编成《南村辍耕录》30卷以传后世。此故事就发生在松江九峰山林间。
陶宗仪大约在元至正年间随父从浙江台州黄岩迁居松江泗泾的南村,居处称作南村草堂,草堂所在地西距九峰约六七公里。他为广见闻,常携友到九峰一带游览、考察。据称他为了能与九峰晨夕相处,便在九峰之首的凤凰山麓购地建造别业,借用南村草堂的名称,将别业叫做“南村居”。旧志均记有“南村居”。陶宗仪著《沧浪棹歌》诗集中,有一首题为《春雨初晴,沈野亭见访》的诗可资印证。诗中有一联为“漫喜故人来泗北,更期后夜宿山中”,“宿山中”应指凤凰山麓的“南村居”而言。
当元末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时,陶宗仪崇尚他的远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而隐居不仕,谢绝了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张士诚的先后征聘。在隐居之时,曾写下《机山怀古次赵廷采韵》七律一首:“昭侯功业在人间,二俊文章若可攀。西洛竟从王颖辟,秋风不逐季鹰还。平原村迥家山静,华表云深鹤梦闲。有客舣舟来吊古,空林落叶雨潸潸。”他在诗中感叹陆机、陆云在吴亡后不该去洛阳做官,以致卷入政治漩涡,惋惜“二俊”不识时务,没有效法吴人张翰借口“莼鲈之思”而归隐家乡,以至身首异处,想再闻听华亭鹤唳而不可得。
4
天马山上三高士
天马山上长眠着三位元明之际隐居林泽的著名学者与诗人,今存有“三高士墓”。“三高士”指会稽杨维桢、华亭陆居仁和钱塘钱惟善。墓位于天马山的东麓。明初,松江知府何赐(字逊之)为树墓碑。正统五年(年),江南巡抚、名臣周忱为杨维桢墓志铭勒碑,置于府学讲堂西夹室。万历十二年(年),华亭知县陈秉浩又为封土修墓,重立“三高士墓”碑。
三高士墓
杨维桢(—),字廉夫,诸暨人,为元代著名文学家。陆居仁(约—),字宅之,华亭人,裔出陆姓大族。泰定三年(年)以《诗经》中江浙行省省试举人,因与杨维桢同科中举,引为知交。他工于诗文,以荐举登仕。陆善书,工丽倾动朝野,为一代名手。钱惟善(约—),一名全衮,字思复,钱塘(杭州)人,为吴越王钱镠后裔。惟善承继家学,通中文,善书法,精医道,工诗赋。三高士之间的友谊深厚,交往甚密,数十年间在九峰之间吟诗作文、切磋书画。杨维桢在明洪武初年所作的《风月福人序》中自称:“吾未七十休官,在九峰三泖间殆且二十年,优游光景过于乐天(白居易号)。”杨维桢曾为曹继善建于小昆山之阴的“二陆祠堂”作《二陆祠堂记》。杨维桢在天马山还筑有“看剑亭”,其手植双松处,后人为建“双松台”。钱惟善则有《九峰》咏集,又有《三泖》诗集传世。
“三高士”都曾在元朝做官,但在元末群雄蜂起时,即弃官归隐。明朱元璋多次请杨维桢出仕,均以老病辞。杨维桢曾作《老客妇谣》以明志:“老客妇,老客妇,行年七十又一九。少年嫁夫甚分明,夫死犹存旧箕帚。南山阿妹北山姨,劝我再嫁我力辞。”陆居仁、钱惟善也都恪守儒行,隐居林泽,清高自持,与世无争。世人推崇他们的志行,故以“高士”称之。
元明之际的三高士对古代上海文坛艺苑的贡献,更值得一书。杨维桢在华亭璜溪吕良佐家主“应奎文会”,评定甲乙,一时文士毕至,倾动三吴。杨基在《九峰》诗中所述“怅怅天河水,夜夜东南流。欲知何处去?流向九峰头”,即是避居于此时所作的。各地英才会聚九峰之间,大大推动了诗词、戏曲、书法、绘画事业的发展。
4
建塔表彰四义僧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常遭倭寇入侵。松江府地处沿海,倭患不断。为抗倭寇,嘉靖帝向全国招募抗倭义士。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彻堂、一峰、真元、心明四人,师从高僧月空,练得一身好武艺。当他们听说倭寇入侵危害百姓,个个义愤填膺,遂召集百余名僧人赶到松江应募。据记载,这些僧兵在松江与倭寇多次交战,屡战屡胜,一时民心大振,百姓争相称颂。嘉靖三十二年(年),在一次遭遇战中,四位僧人率队在佘山地区追击倭宼,孰料后援脱节,与敌苦战多时,终因寡不敌众在佘山遇难。义僧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乡亲们十分悲痛,把四位僧人的遗骸埋在东佘山北麓三峰静轩旁。松江知府方康为表彰他们的忠勇义举,由官府出资在冢侧修建了一座砖塔,名“四义僧塔”,由明大理寺丞、时人称之为“四铁御史”的华亭人冯恩撰写铭文并刻于碑上,铭文中记述了僧兵抗倭的英勇事迹。“四义僧塔”曾有过重修,第一次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年),由僧人月泽重修;第二次是清康熙二十一年(年),由时人王俊生修塔并建钟亭,同时撰文《修塔记》以志其事。在这风景秀丽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历史上的人文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明代松江才子陈子龙与江南才女柳如是的爱情故事,礼部尚书、明中国画南宗派领袖人物董其昌的故事,还有佘山天文台、佘山天主教堂、佘山水准点、佘山地震台,以及在天马山上的天下第一斜塔等。如果您能到佘山盘桓几天,细细品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沪
江
游
踪
文章选自上海通志馆《上海滩》编辑部主编:《沪江游踪:海天之间的上海风景》(上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记录了上海滨海临江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在近代西风东渐和当代改革开放响下,上海城市面貌的变迁。一方面,从历史脉络出发,讲述了上海地貌和景观的前世今生,如黄浦江的由来、崇明岛的发展、虹口公园和复兴公园的百年风雨变迁,展示了上海风景浓厚的历史韵味和蓬勃长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从地理环境和景观类型出发,囊括了上海风景的方方面面,如江河岛屿、山林湖泊、园林花圃,以及小桥古镇人家。书中众多文章,定格了百余年间流逝的上海景象,构建了从过去走来、向未来走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上海图景。
编制:石梦洁审核:戴静怡签发:吴一峻讲好上海故事
传播上海精彩
一辞莫赞,不如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