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的广富林,想去很久了。
“想去很久”其实无外乎三点,但说到底归于——职业病。
1、网上一直流传的水上屋顶,图有诱惑力;
2、广富林重开好久了,但热度一直不减,寿命比大多数网红要长;
3、比起“市中心老房子”的套路,带着“上海之根”的光环,广富林怎么做的?
十一期间终于得偿所愿,但广富林也有隐忧。
一、从建筑到空间,但博物馆“撑得起”与否看的是内容
坊间所言的广富林,其实指的是广富林遗址公园,而遗址公园的第一IP是博物馆。
直奔那个招人念叨的“水上屋顶”,其在网络上是被这样描述的:
1、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景区那座“漂浮”于湖水之中,具有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的“金字塔”型博物馆,其展现了人类文明和水的交融关系。
2、展馆分水上和水下两个区域,在一个个屋顶下面便是展馆,展馆内采用了写实的布景和道具,以一幅幅形象的画面讲述着上海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广富林先民的生活起居状况。
到了现场的确(有点)震撼,虽然上海是个历史资源并不丰富的地方,但一如佘山的深坑酒店,后天的人为作业,还是可以制造景点。
在室外看到了“浸在水里的屋顶”,自然想去水下探究一番,但——室内配不上室外。
完全可以理解业主方:既然被冠以“上海之根”,那么做历史文化主题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是相对于室外的震撼以致于在“水上屋顶”前拍照需要排队,内部的博物馆和陶艺展真的只能算走过路过的到此一看,或许是建筑的魅惑实在太大了。
好了,综上所述态度一言蔽之:建筑胜,空间平,内容负。
想要长盛不衰,其三者之间的彼此烘托不可低估:
——建筑是为天际线或地标服务的,所以颜值很重要;
——每一个成功的建筑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空间;
——空间对上是建筑的心胸,对下是内容的载体;
——内容不仅是“导流到停留”的主力,也是建筑光环的加减法。
又好像不能怪内容!
二、专业还是科普,这是内容必须做的抉择
为什么说不能怪内容?
1、历史风貌或者保护建筑,文化主题是最本能的划等号,新天地毕竟是特例;
2、文化主题的呈现,“对”和“好”众口难调,但没有原汁原味基本过不了第一关;
3、最终是服务于市场的,专业满溢导致游客“看不懂”的意兴阑珊孰轻孰重?
如果说:“肚子里装什么”是做内容的1.0版本选择,那么“要专业还是科普”就是做内容的2.0版本纠结,何况3.0版本疑惑呼啸而来:“有趣还是有收获”?
之所以说“空间平”,道理在于“空间没有让建筑的使用率减损,也没有很明显的死角来制约内容的展陈和新科技手段的使用”,所以对于内容的瑕疵不能让空间来背锅。
纯粹就内容而内容,可以进行探讨。
虽然承压着“上海之根”的负累,但毕竟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对外)旅游景点,络绎不绝的人群里,沪语依旧是少数派。
所以,势必要面对和解决好“专业还是科普,有趣还是有收获”的递进命题。
首先,专业与否是评估内容的第一要求,但——评估者不是旅行者;
其次,专业可以匹配“有收获”,但水下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的时间预算不会太长,何况还有朵云书院、知也禅寺等同样隶属于广富林的景点;
第三,就算站在小学生课外科普的角度,“看展”的耐性和兴趣也不想用脑过度。
说到这里,站在的立场,势必会想到上海的另一个口碑景点——天文馆。
同样距离市中心较远,同样很有故事很有说头,但是也面临因为互动性不强导致主要游客群体——儿童的快速浏览,不知道天文馆有没有回头客,也不知道是否统计过“天文馆的人均停留时长”,总之孩子走出来的童言无忌:“这个地方更适合初中以上的而且还要对天文有兴趣并且做过一定预习功课的小朋友来玩”!
那个“小朋友”算不算小暂且不论,这个“小朋友”的受众群体一定很窄是肯定的。
做专业的场馆,想要承接的是专业的观众,但试问两点:
1、专业的观众有多少,能否支撑一个场馆的运营?
2、景点是满足游客的,游客游览中是否甘于心累?
这几个二选一的问题,其实给不出答案,相信经营者已经做出取舍。
三、模拟一下游客动线,优劣豁然开朗
上一段落所言,整个广富林遗址公园,虽然博物馆是最大看点,但还有其他场馆还有室外。
所以,是时候站在整个项目的角度去看待,当然看的还是可持续与否的问题。
是否可以这么模拟一下游客的到访动线?
1、先到网上神交已久的“湮没金字塔”之前拍照合影,博物馆可去可不去自然也就不在意;
2、对上海市内游客而言:“知也禅寺吃面+一尺花园喝咖啡”是餐食的首选套餐;
3、富林塔和西园都可以快速浏览走过路过看过,不耗太长时间;
4、户外集市算是餐食的备选,但到访广富林不是来逛集市的,何况集市都差不多;
5、叶榭软糕作为非遗也作为伴手礼,是最后一个刚需流程不可或缺。
上述五个步骤是游园过程中观察到的周遭游客大致攻略,其中流露出4款消费取舍:
1、拍照是重要的,不拍照就等于没来过;
2、果腹的选择有多种,根据游览的时间预算而定;
3、看馆和展陈基本没印象当然“本来也没过多期待”;
4、集市占据户外虽然不和谐,但也可以忍受。
好了,看起来——内容不重要啊!
但游客不重视不代表可以敷衍了事,就算建筑也可以(通过后天的技术)实现倒流,但内容不可循环也就不可持续,广富林遗址公园的游园内容包可以被压缩在半天之内。
过去有一个说法:上海的南京东路才有资格不要回头客,因为每天10万人的流量。
言下之意:“韭菜”的基数足够大,游客也犯不着为偶尔的伪劣太过计较。
在今天的商业氛围下,即使贵为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的商家还会是这样笃定的态度么?
至少目光所及,鳞次栉比的南京东路不仅感受到了实体商业的降温,曾经褒义的规模,其B面正在成为蚕食分值的分母,客流反而成为了分子,毕竟时代不同了。
曾经,上海松江的旅游都集中在佘山,佘山也在被不断升级;
年开业至今都热闹的广富林,后发优势和追赶态势明显,挟遗址(故事)以令松江的姿态绝不仅仅是分食,至少可以在区域内形成“东有佘山西广富林”的抱团互动。
从这个高度或定位上而言,今天广富林的所谓下次可能还处在温水煮青蛙阶段,但城市更新和消费口味都在不断裂变中,广富林还是未雨绸缪早作应对吧!
祝福广富林,“更进一步”从来都是辛苦的。
城市更新,肉眼可见的变化来自于建筑,再进一步是空间;
但决定城市更新的寿命或可持续与否,取决于填充的内容。
内容隶属目的性消费,若再有个性如广富林遗址公园的博物馆的建筑导流岂不锦上添花?
但单凭建筑的引流有竞争有期限,还是需要内容赋予其停留、消费、复购和传播。
原址匹配原味,原址不限于原味。
20年前,上海接受了新天地;时至今日,广富林就算逆行也可以被接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