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摘选华伦其《吾乡民俗风情》一文,带大家来感受一下本地区50年代重阳节的乡土风情。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不但让人觉得相当舒畅,更由于秋熟作物将要全面收获,人们在大半年辛劳中积储的许多盼望,将有可能有所实现,因此重阳期间是最能让农民受到鼓舞的季节。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除了借助比喻如“蒸重阳糕”来寄托心愿之外,还会将“登高”变作具体的行动,比如爬树。
爬树是既能锻炼人的胆量、反应能力和手脚灵巧度的全身性高难度活动,又是一种能使人登高望远扩大眼界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一直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
在重阳这天比赛爬树,是人们有意识地借着“登高”,这个好口彩,用来检验作为村宅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它来感染全宅人特别是青少年,从而使宅风中的正气得以代代相传。笔者小时侯就见过一次这种既紧张而又壮观的场面:
年代时,在笔者居住的村宅后面,有个叫“老坟头”的高泥墩,上面有棵高大的银杏树,那树身要几人才合抱得拢。两枝大树杈斜叉着直伸半空,树杈顶上还筑有一个很大的丫鹊窝。
筑在树梢顶上的“丫鹊窝”
那一年重阳节,宅上有个被老小宅众都尊称为五叔公的老长辈,根据宅众意愿组织了一场登高爬树的比赛。
这天吃过中饭以后,老叔公敲响铜锣,召集全宅人众来到“老坟头”前那块空地上,让人抬着由他和几个老辈人出钱买的一篮子果点,自己则拿了香炉烛台,还叫人拿了一大卷粗绳索。
老人在坟前供上糕点果品点燃了香烛,让那些要参加爬树的男子在他后面站好,便领着众人向老坟老树躬身祭拜;他在讲过比赛规矩和注意事项后,就将参加爬树的人分成几个组,又在地上单独插了一排棒香,作为计算各组快慢的凭据。当他让第一组几个人走到树下以后,就敲响铜锣让这几人开始爬树。
由于树身太粗太直,在很高的那段树身上没有一根枝杈,当那几人同时从树身四面开始爬树时,都爬得相当艰难。等到那根棒香燃到一半时,才见一人爬到了树中间的那个丫杈上。老叔公便将那支香燃到的位置掐灭,作为第一组里速度最快的记号。然后他又令第二组上去,并点燃了另一支香……
等到地上那一排棒香长短不一地留在那里时,在老银杏的树凹里和每个枝杈上,都爬上了各式姿势的人,那情景就像“小人书”《西游记》里花果山上的树上群猴,真是既有趣又惊险。
第一组那个爬得最快的人,后来还爬近了丫鹊窝并把看见的远景如松江的佘山、上海的国际饭店等,得意地告诉给树下看热闹的宅众。于是让所有没见识过“三尺地面”以外天地的人们既羡慕又无可奈何。
爬在树上的那十多个人,后来是用老叔公抛上去的那卷粗绳索溜下来的。而比赛的结果是:在几支点燃得长短不一的棒香中,有两支基本是一样齐的,于是这两人便作为并列的第一名。
老叔公和那几个出钱买果点的老人商议了一番后,商量出一个奖励的办法:让那两个爬树最快又爬得最高的青壮年,把祭拜祖宗的糕点果品拋散给全体宅众去抢!
这两人见得到众老辈定下的这一隆重待遇,高兴得就先在空地上“发了一阵兔子”(注:本地对“翻筋斗”的俗称),然后便将那些供品朝天抛了开来,于是所有的人们都欢呼蹦跳着抢了起来……
这种拋抢供果的做法,是本地一种传统风俗:在本地乡间,人们历来持有这样一种观念:凡用来祭拜祖宗的供品是最神圣的,生者食用后就能得到祖宗的护佑。而有资格代表前辈来布施这种护佑的人,就会被众人高看三等。因为在通常的家祭和族祭中,只有家长和在一族里辈份最高的人,才有资格给别人分发祭品。因此,能在全宅举行的活动中得到拋发供品资格的人,是最值得荣耀的,他们在全体宅人中的名声和威信,会因此而被大大提高,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是相当重要的!
笔者自那天看到这场爬树比赛、特别是听说高树上能够看见很远的景致时,就更加使劲地去练爬树了。因此到年代读初中时,就能爬上宅前不远处“横庙头”的那棵老白果树了。
原“横庙”东北角墙外的明代银杏树(位于现轨道5号线金平路站南侧)
那时候本地没有什么较高的建筑物,空气清新天也特别蓝,爬在十多公尺高的树上,可以望见西北向的“佘山”和东北角的“上海国际饭店”,朝南还能隐隐地看见海里的“大金山”!
这种感觉在多年后回想起来,还相当清晰地映现在眼前。
在你的记忆中重阳节还有哪些风俗呢?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