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居民与4只貉“面面相觑”采访对象供图
最近,家住松江区泗泾镇佘山一号小区的多位居民向新民晚报记者反映,一个多月以来,经常有业主在晚上散步时,在小区的公共道路和绿化带内发现多只野生貉的身影。它们有的甚至“组团”穿梭在草丛和小区道路之间,还不时互相嬉闹,发出响声,让不少业主吓得晚上不敢出门。
深夜散步与4只貉“面面相觑”
居民赵女士告诉记者,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她正在小区里散步,突然,眼前的道路上出现了4只棕黑色动物。赵女士定睛一看,吓了一跳。“刚开始,我还以为是4只毛茸茸的狐狸,赶紧掉头回家。之后,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是‘一丘之貉’里的‘貉’。”但是,记者从她拍摄的照片上看到,4只貉就蹲坐在小区道路上,看起来完全不怕人。
赵女士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貉踪影的小区居民。她告诉记者,这几天,在小区业主群里,貉是被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有的居民讲,晚上带着孩子都不敢出门,生怕孩子调皮,会引发动物攻击。还有的居民则担心,貉的数量似乎越来越多,它们的身上会不会携带传染病,会不会越过绿化带,来打扰居民们正常生活。
如何处置?居委物业犯了难
“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老实说,一方面是居民们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小区有10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多户居民,地方也比较大。我们不是专业的人士,也感到挺难处理的。”记者联系到小区物业张经理时,他颇感无奈。他表示,目前,已在小区内广泛张贴告示,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吩咐保安加强巡逻,劝阻居民们不要主动投喂,一旦发现居民们投喂的食料,保安队员也会及时收走。
记者进一步联系了向阳桥居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华告诉记者,在接到居民们反映之后,居委第一时间向泗泾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松江区林业局等部门上报情况。“上周,专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来小区里查看过。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对策。”王华还透露,在他管辖的居民区内,就有4个居民小区都或多或少有居民目击到了貉,“这甚至也不是我们泗泾镇的‘特色’。整个松江区,还有青浦城区等多个小区,最近都有不少市民反映类似的情况。”
对话专家:貉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类保持距离不主动投喂是最佳相处办法
貉的身上究竟会不会携带病毒?居民遇到它们该如何自处?记者就此请教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
问:貉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何会频频出现在上海的多个居民小区?
答:从全国来看,它的分布区域在缩小,种群数量在下降,还受到一些直接的干扰和生存威胁,所以,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具体到上海地方层面来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貉获得了一些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它们的数量增加了,这让人们觉得,它们好像是一种寻常的动物。其实,在中国的许多其他区域,想找到它们的稳定种群,还是比较困难的。上海就是貉土生土长的一个分布区。在有上海这座城市之前,它们就来这里生活,在松江、青浦等一些区域,更是形成聚集。它们从来都没有消失过,所以频繁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问:貉身上是否会携带传染病?会不会主动攻击人?
答:最近,上海市的林业部门和复旦大学的专业团队一起,采集了近百份貉的血液样本,最终发现,没有检出新冠、狂犬病,或是其他对人类有直接威胁的病毒。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经过访谈、研究,只发现过两三起貉攻击人的行为。而这些个别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在遛狗,狗跟小貉的母亲有一些冲突,人在保护狗的过程中,被貉误伤。貉直接冲上来咬人,目前还没听说过这种事。
问:居民遇见貉,是捕捉、还是驱赶?该如何处置是“最佳策略”?有无共处的可能?
答:首先,作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市民去伤害、去捕捉,这都是违法行为。经过我们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之后发现,很多貉在小区内数量急剧增加,都是因为有居民投喂。在过去几年,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当投喂行为被严格管理之后,貉的数量会快速下降,这些貉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跑到周边地方去。
其实,市民遇到貉之后,不主动靠近,也不要过分恐惧,更不要提供食物,让野生动物维持它们自然的觅食的习性和生存状态就好,在这种自然的情况下,它们的密度不会增加。
问:如果小区遇到貉的种群数量失控,物业、居委该如何处理?
答:有一些小区有很多沉降缝,或者是地下室、甲板涵洞等空间,这给了貉能够做巢的地方。所以,当貉的数量过大的时候,物业、居委等可以联系区林业站或者市林业部门,在不伤害貉的情况下,对这些繁殖点予以处理。
新民晚报记者徐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