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80多岁的人了,还整天趴在家里‘爬格子’,为什么不出去好好享受享受生活?”这样的疑问,别说外人,就连自家孩子有时候也不太理解。而事实上,在82岁的沈勤贤心中,“爬格子”正是他享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上世纪50年代末在《萌芽》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洼田庄升起红太阳》开始算,沈勤贤笔耕不辍60余年,笔下写出了80多万文字。

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当别人串门走亲戚的时候,沈勤贤窝在家里写新的系列——“九峰十二山野生动物趣谈”。“已经写了30篇,我得把我记得的东西写下来,如果放弃了,有点可惜。”因为不会电脑打字,沈勤贤的稿子全部都是一笔一划手写出来的。

有着58年党龄的沈勤贤担任过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18年半,年轻时的他就爱写文章,用手中的笔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记录身边的变化,传播满满的正能量。

“洼田庄升起红太阳,洼田洼地变了样,洼庄人见了毛主席,像断奶的孩子见亲娘。”这便是沈勤贤第一篇作品《洼田庄升起红太阳》里的内容,这既是沈勤贤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后崭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政策比蜜甜。”“出门有张交通卡,看病有张医保卡,用钱有张银行卡,老头老太想点啥,活到一百乐哈哈。”沈勤贤的很多作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群众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作品紧扣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提到这些退休后的作品,他说:“党员退休以后还是党员,思想不能落后,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沈勤贤在创作上是个多面手,他创作的表演唱《贴心人》、沪剧小戏《一篮迎春桃》,曾在松江区文艺巡演舞台获得过创作一、二等奖。

都说好的作品源于生活,沈勤贤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喜欢跟人聊天,感人故事、民间传说、趣闻轶事,看到了、听到了,他都会记录下来,这便是沈勤贤笔耕不辍的源源动力。在沈勤贤家里,记者看到他书桌旁的椅子上放着《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参考消息》《新闻晨报》等多份报纸。“我每天都坚持读报,发现好的内容、有趣的内容都会记录下来,搞创作、出去讲红色故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用得上。”

闲暇的时候,沈勤贤也会去佘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转转,与老朋友们聊聊天,为居民们读书读报、宣传党的政策和精神,为年轻党员讲讲红色故事。

在沈勤贤创作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佘山地区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都是沈勤贤在与别人的聊天中听到的。“算不上正统的历史,但是口口相传,很有趣味,如果不记录下来,也许就没有了。”年,沈勤贤将这些传说整理汇编成了约十万字的《闲话佘山》一书。“松江九峰十二山,山山有传说,峰峰有故事,能够将这些民间传说汇编成册,也算是有生之年为家乡做了点事。”沈勤贤说。

沈勤贤用自己的笔杆子传播家乡巨变、家乡美,为家乡留下了一份份难能可贵的文化资料,也感染着一代代基层文化创作者。

佘山镇文体所所长夏青与沈勤贤结识20多年,是一对忘年交。当年沈勤贤写故事,夏青讲沈勤贤写的故事,二人合作了10多年。夏青坦言,他今天能坚持写作主要是受沈勤贤笔耕不辍的影响。“他学历不高,但对追求佘山根文化的毅力和执着让我印象深刻,他以一名老党员的初心践行着传统文学的挖掘和创新,激励着我以及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为基层文化事业努力奋斗,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夏青说。

虽然年过八旬,但沈勤贤仍然坚持每天早上沿着西佘山兜一圈,一星期爬两次山。“年龄大了,更要注意身体,还有很多事要干呢,接下来的目标是把九峰十二山野生动物趣谈汇编成册。”年纪越大,沈勤贤的干劲越足了。

■文李于伯■图李于伯

■栏目责编陆佳

■栏目主编周样波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